>>> 2007年第3期
努力发挥基层文物展示的社会效益
作者:方 清
【摘要】涿州市文物保管所的文物陈列室作为展示当地文化的窗口单位,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7年被涿州市政府命名为“中小学德育基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本文介绍了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经验。
涿州市目前尚无博物馆,为了向广大市民展示我市的文物藏品,增强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1993年起,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将面积不大的文物库房辟为文物陈列室,常年举办以“爱我家乡、知我涿州”为主题的各种展览,因此于1997年被涿州市政府命名为“中小学德育基地”。2000年以后,由于藏品日益增多,而文物陈列室场地狭小,无法再对外开放,但涿州市文物保管所仍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社会宣传,努力扩大覆盖面,文物陈列室仍不定期地接待一批又一批的领导、专家和研究涿州历史的各界人士,其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涿州市的文化窗口之一。它赢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历程,为今后涿州市博物馆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不懈地保护文物是藏品来源的保障
基层文物部门要举办陈列展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馆藏文物是否足以支撑一个略具规模的展览。由于受地域范围的限制,基层文物单位的藏品一般多数量不足,难成系列,而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执行《文物保护法》,坚持不懈地保护文物是藏品来源的保障,也是举办展览、进行社会教育的前提。
涿州市文物保管所的藏品主要是出土文物,是在多年来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取得的。涿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遍布城乡,在市老城区及新城区东部一带古遗址、古墓葬特别是名人古墓很多,属地下文物密集区。改革开放以来,涿州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由于有的建设单位文物保护意识薄弱,不愿意支付文物勘探发掘经费,拒绝对地下文物进行勘探,一些重点工程更是铁板一块,但涿州市文物保管所以“责任在身、当仁不让、敢于碰硬”的精神,坚决执行《文物保护法》,就开工前应进行地下文物勘探、基本建设不能以牺牲文物为代价等问题,或在市长办公会上慷慨陈词,或与建设单位在谈判桌上舌战,或在建设工地上理论,几经周折,终于使一批重点工程在开工前实施了地下文物勘探,使一大批珍贵文物得到了保护,同时填补了馆藏文物的空白。在这场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卫战中,涿州市文物保管所顶着重重压力、阻力,在困境中闯出了一条文物保护之路。2000年,涿州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地下文物勘探工作的通知》,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市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文物部门直接参与建设项目的立项、选址及批复开工工作,从而保证了基本建设中地下文物的安全。
经过数年来的积累,现在涿州市的馆藏文物已达1.6万余件,其中精品1500余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近百件。这些文物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民族文明,就是维系中华民族千年血脉。如果当初我们未能坚持不懈地保护文物,凝聚几千年文明的珍贵文物将会毁于一旦,历史文脉将会中断,我们举办展览、以史育人的工作也将无从谈起。
二、将展览融入社会是激活文物陈列的关键
一个展览如果没有观众,举办展览将失去意义,展览也将失去生命力。一般的县级博物馆,因其所在地的人口有限,来参观的观众人数必然非常有限。而文物陈列室的观众人数可能会更少,因为它的建筑外观不具备博物馆建筑的城市景观要素,它的内部环境也缺乏幽雅恬静的氛围,不具有可游览性和可观赏性。这种种不利因素迫使它必须要争取观众,所以将展览融入社会是激活文物陈列的关键。
涿州市文物保管所最初的文物陈列室有展线80米,展柜(橱)40个,展牌13个,陈列从旧石器时代至清末的文物304件。为搞活展览,我们主动与涿州市教育局接洽,组织城区及郊区四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每学年都来参观,作为德育教育的必修课,并以“我爱涿州、我爱家乡”为主题,由市教育局普教科举办“我看涿州文物”征文比赛,奖品由文保所提供。各学校踊跃参观,展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1997年5月,文物陈列室被涿州市政府命名为“涿州市中小学德育基地”,市教委及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挂牌仪式。1997年9月,涿州市教委又发出《关于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涿州市文物展览的通知》,20多天内参观学生就达1.3万人次。1998年至1999年上半年,我们重新装修改造了文物陈列室,改单路展线为循环展线,从灯光、背景、音响、中英文说明、展柜、橱窗、通风换气设施到文物底托、支架、说明牌等,全部更换一新,同时将毗邻文物陈列室的药王庙大殿内展示的十大名医及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塑像附上文字说明,辟为《中华医史陈列》,将文物保管所院内征集到的83件碑刻作为《石刻碑铭展览》,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涿州文物精品展》。另外,我们把107国道工程及开发区建设中出土的文物分别设了专柜,并将市交通局、开发区列为协办单位,争取了兄弟单位的财力支援。1999年9月28日,涿州市政府、市委宣传部、教育局、交通局、广播电视局、旅游文物局等部门的领导为展览揭幕。截止到1999年12月30日,展览共接待参观学校26所,参观人数近万人次。展览期间,《涿州报》、涿州电视台等媒体多次给予了报道。
实践证明,展览只有融入社会才能赢来观众,才能使展览保持生命力。然而,融入社会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选题准确,适应社会需要,与社会产生共鸣。如“爱我家乡”类的文物展览,丰富了中小学生的历史知识,符合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要求,从而使展览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第二课堂。二是必须取得社会信任。在联系观众时,向对方介绍举办展览的目的、内容、形式以及各个具体环节,必须要用既恰当又生动的语言打动决策者,使他们相信这将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展览,他们将在参观过程中得到此前未得到的东西。三是必须要有组织协调能力。举办一次展览犹如拍一部电视剧,要像导演那样总揽全局,因此必须对展览开幕、来宾安排、时间场次、场内解说、接待设施、安全保障以及与社会各部门的协调给予总体安排,周密布署,确保展览圆满成功。如果做到这几点,这个展览就会给人们留下较深的印象,就会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就会得到政府方面的支持,也为今后再次举办展览打好了基础。
三、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扩大社会教育面
观众参观展览是获取文物信息的主要途径,但这种直观的传播形式只能对亲临观看者产生作用。受种种因素限制不能到场参观展览的人数在社会上所占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要实现对这类人群的传播,文物部门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拓宽传播途径,扩大社会教育面。
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在举办文物展览的同时,还采取了三种传播方式。一是印发介绍涿州文物藏品的彩色宣传页、宣传册。这些印刷品具有直观和简便的特点,图文并茂,画面精美,便于收藏,可以使未看到文物展览的人如见其物。二是出版专业性书刊。2005年下半年,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出版了一套《涿州历史文化丛书》,包括《涿州文物志》、《涿州馆藏文物精品选》、《涿州贞石录》、《涿州历史文化掠影》等4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涿州市的文物资源以及相关研究成果。丛书出版后,立即被涿州市领导和文化、教育、档案、城建、规划、旅游等部门广泛收藏,成为研究涿州历史,进行文化建设和城市规划的重要资料依据。三是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在历年的《文物保护法》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及2006年首个“文化遗产日”等宣传活动中,我们始终牢牢把握机会,大张旗鼓地向社会宣传。尤其在首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中,不仅涿州电视台连日播放涿州文化遗产专题片,《今日涿州》报套红8版专刊全面介绍涿州的文化遗产,而且“文化遗产日”当天还组织宣传车在市区内作巡回宣传,并在城市文化广场举行了大型群众性庆祝活动,发放各种宣传材料,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涿州的文化遗产,增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意识,扩大了社会宣传的覆盖面。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既充分发挥了文物的社会教育作用,又使涿州文物保护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尽管2000年后文物陈列室因场地狭小、藏品增多已不对外开放,但各级领导、研究涿州历史和制定涿州发展规划的专家乃至兄弟县市来涿州考察,文物陈列室仍然是每次必选的考察重点,表明该陈列室已成为展示涿州历史文化的窗口。第二,随着文物陈列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扩大,涿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致力于文化研究的学者、热爱文物事业的群众纷纷发起“建设涿州博物馆”的提案或建议,目前市里已将博物馆建设列入《涿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涿州市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利用规划》之中。最后,文物保护的力度得到加强,文物藏品逐年增多,为建设涿州市博物馆奠定了丰厚的文物基础。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强调,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这是赋予博物馆事业的一项庄严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在涿州建成博物馆之前,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实现文物资政育人、传承历史文明的重任,笔者认为,涿州市文物保管所举办展览的种种做法,是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扬的。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