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旧址

作者:李淑芹 张 明




  【关键词】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旧址;邢台
  【摘要】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创建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是当时直隶设立的四所完全初级师范学堂之一,其旧址位于邢台市桥东区师专街邢台学院院内,原为九进院落,现仅存两排校舍,被辟为院史陈列馆。本文简要介绍了其旧址现状。
  
  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是废除科举制度后在邢台地区建立的第一所新式学校,是河北省建立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其旧址位于邢台市桥东区师专街邢台学院院内,自1910年始创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1910年9月,当时的直隶提学使傅增湘向督宪奏报:“奏设四处完全初级师范学堂,于天津、保定、滦州、顺德各设一处。”其中顺德校址择定邢台北关外的旧时校场,划出校场的一半作为校址,计地50亩,一面绘图估工兴筑,一面先借用旧时考棚开学,定名“直隶第四师范学堂”。1912年,该校在邢台北关外河伯祠兴建的校舍落成,师范学堂遵照当时教育部的《师范学校校令》进行了调整,更名为“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1928年9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学校随之更名为“河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隶属于河北省教育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月15日邢台沦陷,师范学校师生南迁,学校停办,校址先后被日军、国民党军警盘踞。
  
  1969年,在北关外四师旧址和地区商校旧址上成立河北省邢台地区师范学校。1984年升为邢台师范专科学校,成为邢台地区唯一的普通高校。2002年再升为邢台学院,原四师旧址被辟为院史陈列馆。
  原校址有九进院落,现仅存两排校舍:前排长39米,房屋12间;后排长48米,房屋15间。均为灰砖硬山式砖木结构。前排房屋中间为原四师正门。门为石质券顶式,高3.05米,宽1.9米。券门两侧及顶部正中各有一方石雕图案,左右两侧为梅花鹿、蝴蝶等,顶部为团花。两侧各有两根倚柱,以长方形石面作凹凸装饰,宽0.57米,内侧柱高3.62米,外侧柱高4.548米。券门上方有傅增湘先生所题“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匾额,楷书,黑底金字,字体苍劲挺拔,别具风格。上款“中华民国元年”,下款“傅增湘书”。匾额之上为“山花”,中间雕饰单株双叶花卉纹(图一)。
  傅增湘(1872~1950年),四川江安人,字元淑,自号藏园、藏园老人、藏园居士,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教育家、藏书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傅增湘出任直隶提学使,任内三年大力推广小学,又在保定、天津、滦州和邢台四地创设初级师范学堂,后任教育总长等职,该匾就是他任直隶提学使时所书。
  后排房屋与大门相对处也有一个石质券门,是当时人们穿行的过道,现已封堵。券门形制与大门类似,券面两侧雕饰卷云、花卉等图案,券顶中部水纹之上有莲叶及莲花图案,门两侧有两排倚柱。
  西侧房屋坍塌,仅遗存部分墙体。
  院内有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地界碑。为白色石质,地面以上高1.22米,宽0.21米。望柱形,球形柱头,柱身四面刻“直隶第四师范学堂地界”字样(图二)。
  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从1910年建校到1937年被迫停办,经历了清王朝、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三个时期,期间为祖国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国家栋梁之才。四师初建时,民国尚未成立,地方也无高小、初中,故首批学生均为私塾和邑庠生,经短训后,一般回原籍兴办新式学堂,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从邢台所辖各县的县志看,当时的简易师范或高等小学的校长、教员多为四师的毕业学生。
  
  随着科举制度的彻底废除和各类学校的相继建成,四师越来越步入正规。新文化运动使直隶四师的进步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邢台为中心,很快辐射到周围各县。1931年3月,四师爆发了争取民主与自由的学潮斗争,在学校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学生们团结一致,顽强斗争,历经两个多月,在全省影响很大,提高了学校的声望。
  新式学校教育的兴起,是直隶省近代教育的重大转折,其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开创了邢台地区近代教育的先河,奠定了我省近代教育的基础,在河北省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