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燕下都瓦当“山形饕餮纹”释义新感

作者:吴磬军




  【关键词】燕下都;瓦当;山形饕餮纹;双龙饕餮纹
  【摘要】作者通过对燕下都瓦当上的山形饕餮纹反复揣摩,并与一些商周青铜器纹饰比照分析,认为此纹饰是由双龙饕餮纹演化而成的,这也符合燕下都考古材料的时序关系。
  
  
  在燕下都遗址出土的瓦当中,有一种纹饰(图一),《燕下都半瓦当》一文称为山形饕餮纹:“山形纹由上端中央迄于两下角,部分作额梁及双眉,双目突起微下垂,中有火焰纹作鼻,口以勾云纹组成。”[1]《燕下都》一书中亦称为山形饕餮纹:“二条凸线在上端正中相连,各自向左右斜垂,然后向左右拐折,至两角再向下拐折,两角呈方块状。其外空隙处填以凸三角纹。饕餮的双凸目呈椭圆形,外有一周椭圆形凸线作眼眶,眼角下垂,与饕餮巨口两侧的方形凸线相连。火焰纹作鼻,卷云纹组成饕餮的巨口。”[2]日本学者村上和夫把此种纹饰视为饕餮纹的变形,直接称为山字纹瓦当:“饕餮纹的生命力表现,存在于巨大的眼、口和鼻梁。这种形态仍然清晰地残留在用线条构成的山字形上。”[3]并引用《礼记·王藻篇》和《说文》中对山字的阐释,“在中国古代,山与不动、安静、万物之源的观念相联系”,将山字刻绘在瓦当上,“表示为王者如山般泰然、滋养万物的意思”,说明特别地选择了山字形的原因。拙著《燕下都瓦当研究》[4]关于对山形饕餮纹的阐示,基本上沿用了以上三家之说,只不过表述时略有不同。腾固在《燕下都半规瓦当上的兽形纹饰》一文中称此种瓦当纹饰为“旋云单凸饕餮式”,“套凸中间作两眼,云纹作鼻端”,并说:“这种套凸纹也许是青铜器雷纹的解放,因为瓦坯上不能雕镂出细致的雷纹,便变形为粗疏的套凸纹,所以在装饰上说不过是几何纹的遗意,别无他种含义。”[5]
  关于以上所谓的山形饕餮纹,在拙著《燕下都瓦当研究》中,也曾提出曲折的山形纹似由燕下都一种双龙背项饕餮纹(图二)图案中的双龙纹解体演变而成,但没有深入考证,未能成论。近两年来,对此种纹饰瓦当不断把玩、摩挲、品味,并与一些商周青铜器纹饰比照分析,认为此山形纹是由双龙饕餮纹中的双龙纹演化而成的感觉进一步浓化。在商周青铜鼎、卣的颈、肩部位,曾一度流行一种单首双身龙纹饰:双龙中间共一首,且向下垂,身躯向左右伸展,并有弯曲现象,尾部向上回卷。父乙方鼎和上蔡田庄商墓出土方鼎的纹饰(图三)就极具此特征[6]。所谓山形饕餮纹瓦当中的山形,正是双龙舍去头、颈部分以外的身躯,只不过受当面半圆规制的制约,随形就曲罢了;双龙首、颈下垂的部分,正是瓦当正面饕餮的面像。
  山形饕餮纹瓦当最早出现在燕下都郎井村10号作坊战国中期遗址和老爷庙台Ⅴ号地下夯土建筑遗址。在此之前的春秋中期东沈村6号居住遗址就有双龙饕餮纹瓦当使用,郎井村10号作坊战国早期遗址以及其他居住和作坊遗址更大量使用[7]。如果说山形饕餮纹由双龙饕餮纹演变而成,符合时序关系。
  以上感觉,也可能出于联想和推断,难免有误,敬请方家、学者批评指正。
  ————————
  [1]杨宗荣:《燕下都半瓦当》,《考古通讯》1957年6期。
  [2][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
  [3]村上和夫:《中国古代瓦当纹样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
  [4]刘德彪、吴磬军:《燕下都瓦当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5]腾固:《燕下都半规瓦当上的兽形纹饰》,《金陵学报》1936年第6卷第2期。
  [6]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27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