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曲阳北岳庙唐李克用题名碑浅析

作者:王丽敏 高晓静 吕兴娟




  【关键词】河北曲阳;北岳庙;题名碑;李克用
  【摘要】现藏于河北曲阳北岳庙的唐李克用题名碑是李克用所书。唐中和五年(885年),幽州李克举等犯易定,李克用领兵救援时题字勒石于曲阳北岳庙,其内容可证史,并补史书之遗误。
  
  曲阳北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的场所,庙内丰碑巨碣林立,存有北魏至民国各代碑刻近200通,内容多是重修北岳庙、祭祀北岳恒山神的祭文,以及官吏、文人对北岳恒山及北岳庙的赞颂、题名等。这些碑文为我们研究恒山的历史、祭祀文化以及历代书法艺术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和可靠的实物依据。其中现存庙内的唐李克用手书的题名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笔者对其进行了粗浅的考证与分析,请专家学者给予指正。
  该碑通高150厘米,宽65厘米,厚15厘米。碑文为唐中和五年(885年)李克用所书,楷书9行,满行19字,共128字,碑文四周阴刻缠枝花纹。因历经千余年,其下半部字迹剥落,漫漶不清,今仅存上部53字(图一)。经查清光绪年间《曲阳县志》,原碑录文如下:
  
  河东节度使、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陇西郡主李克用,以幽镇侵扰中山,领藩汉步骑五十万众亲来救援。与易定司空同申祈祷。翌日,过常山问罪。时中和五年二月廿一日,克用记。易定节度使、检校司空王处存看题。至三月十七日,以幽州请就和断,遂却班师,再谒容,兼申赛谢。便取飞狐路归河东。廿一日克用重记。
  据《新唐书·沙陀列传》及《旧五代史·唐书·武皇本纪》载,李克用为唐西突厥沙陀部人,本姓朱耶氏,其父有功于唐室,赐姓李。克用忠于唐室,屡建大功。幼年(15岁)即随父征战,善骑射,军中称为“飞虎子”。他一生征战几十年,讨黄巢,平叛乱,中和二年(882年)为雁门节度,不久即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陇西郡公、河东节度,后拜为检校太傅、守中书令、陇西郡王,赐号“忠贞平难功臣”,进封晋王,加号“协盟同力功臣”。
  “安史之乱”后,由于各藩镇势力强大,表面服从朝廷,而实际各自为政,互相攻伐,连年不休,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唐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与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同破黄巢。当时,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成德节度使王忌恨李克用强大,而处存与克用亲善,因而也就忌恨王处存。《新唐书·沙陀列传》载:“光启元年(885年,即中和五年),幽州李可举、镇州王景崇言:‘易定故燕、赵境,请取分之。’于是可举攻易州,下之;景崇攻无极。易定节度使王处存求救于克用”, 故克用“领藩汉步骑五十万众亲来救援”。此碑即李克用亲自带兵救王处存时,于二月廿一日与处存同祷北岳神,至三月十七日以幽州请和,班师复谒庙赛谢,勒名于石而去。碑文内容与《新唐书·沙陀列传》记载相吻合。
  经对照,史籍记载与该碑文不符或缺漏之处有三:(一)《资治通鉴》载:“克用遣将康君立救援。”《旧五代史·唐书·武皇本纪》载:“光启元年三月,幽州李可举、镇州王景崇连兵寇定州,节度使王处存求援于武皇,武皇遣大将康君立、安老、薛可、郭啜率兵赴之。五月,镇人攻无极,武皇亲领兵救之。”上述文字记载李克用先遣大将康君立等救处存,后自将赴无极,同时又以“二月”为“五月”,而碑文则云“克用领藩汉步骑五十万众亲来救援”。(二)《新唐书·沙陀列传》称李克用为“检校太傅”,而此碑作“检校太保”。(三)碑文称克用之救援中山,以及“三月十七日以幽州请就和断,遂却班师,再谒容,兼申赛谢。便取飞狐路归河东”,史书无载。故该碑文可补校旧史之缺误。
  该碑文为李克用所书。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岳祠在曲阳,祠中多唐人故碑,殿前一亭中有李克用题名,则知此字乃当时所刻。”清朝大学者、金石家朱彝尊在《唐北岳庙李克用题名碑跋》中评价此碑:“克用本武人,未尝以知书名,而碑文楷画端劲,词亦简质可诵,英雄之不可量如是夫!”毛泽东对李克用亦有很高的评价,曾手书清代诗人严遂成赞李克用的《三垂岗》七律一首:“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岗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此诗概括总结了李克用一生征战,忠于唐室的悲壮经历。
  唐末藩镇割据,皇室衰微,唐哀帝于天四年(907年)四月被迫禅位,朱温建国号大梁,改元为开平。据《旧五代史·唐书·武皇本纪》载:时四川王建遣使至李克用,劝其各王一方,克用不从,眼见大势已去,只有感慨系之,以书报之:“仆经事两朝,受恩三代,位叼将相,籍系宗枝,赐钺以专征,徵苞茅而问罪。鏖兵校战二十余年,竟未能斩新莽之头颅,断蚩尤之肩髀,以至庙朝颠覆,豺虎纵横。……誓于此生,靡敢失节,仰凭庙胜,早殄寇仇。如其事与愿违,则共臧洪游于地下,亦无恨矣。”次年正月死于晋阳,享年53岁。923年,其子李存勖建立后唐,追谥李克用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