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关于一件黑水城宋代军政文献的考释

作者:陈瑞青




  《勾追牒》在文书学上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现行的文书学论著均未对宋代文书的草稿形式进行过探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见不到宋代公文草稿的原版。尽管《勾追牒》属于正式的公文,但却保留了宋代文书草稿的原貌。从《勾追牒》可以看出,宋代文书草稿在首行大写一“检”字,在正式誊写时再将“检”字换作标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文书草稿的误发,或被人盗取牟取不法。这个环节的设立,使得宋代文书制度更加完备。
  《勾追牒》对于反映南宋初年曲端拘禁王庶事件,展现陕西抗金战场宋军内部矛盾,战乱时期军将势力发展以至于企图制造火并事件等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十六日,在金兵连续强攻之下,延安府失守。这时,身兼延路经略安抚使、节制陕西六路军马等数职的守臣王庶进退失据,于是将目光转向了手握精兵的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同时也算是其属官的节制司都统制曲端。他以劳军为名,亲率官属随从百余人,驰赴数百里之外的曲端军营。殊不知,王庶此行凶多吉少,曲端对他早有成见,所以王庶一入曲端军营即陷入被软禁的境地,“端欲即军中杀庶,夺其兵”,只是因遭到陕西抚谕使谢亮的反对,才未采取行动,“端拘縻其官属,夺其节制使印,庶乃得去”[9]。这就是南宋初期有名的王庶被拘事件。上述文书对于研究王庶逃离曲端大营的时间、行走路线、目的地以及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勾追牒》的史料价值在于可以补《宋史·王庶传》之不足。据《宋史·王庶传》所记,金人在围困延安府时,王庶正在坊州,“夜趋延以遏其冲”,“至甘泉而延安已不守,既无所归,遂以军付,而自将百骑驰至襄乐劳军,尚依端为助”。曲端因与王庶不协,遂“夺庶节制使印,又拘縻其官属”[10]。至于王庶以后的行踪,史书付之阙如。但从《勾追牒》可以看出,王庶离开曲端的军营后,一路北上,于建炎二年十二月初二日至庆州合水县和华池寨。很可能王庶在北上途中得到通庆城董承节兵变的消息,故于初三日牒文第七将,要求其差人前往通庆城拘捕董承节,并“元管押去马步军,各带随身衣甲器械,尽数管押”。解除董承节的兵权后,要将董承节押往第七将“照管”。从《勾追牒》“立等前去本将界首,等接经略、待制于行”一语可知,王庶此行的目的地是第七将。此时,金军已经攻破延安府和州,王庶前往第七将的目的可能是到战斗第一线组织抗金,策划收复延安府。《宋史·王庶传》中记载,曲端夺取了王庶“节制使印”。从《勾追牒》可以看出,王庶仍在行使延路经略使和龙图阁待制的职权,恰与《宋史》本传相合。
  关于王庶前往第七将的目的,《文献》第69件题为《德靖寨呈状》的文书有所涉及。据《附录》介绍,该文书共15行,行15字,楷书。为研究方便,现将该文书按照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格式重新迻录于下:
  [前缺]
  1.今月初三戌时承准
  2.经略使衙子坐准
  3.制置经略待制牒。契勘延安府虽已失
  4.守,其备御官兵等戮力苦战,坚守半月
  5.已上,各亡失家业,情理可悯。请指挥出
  6.,招收延安府脱身官兵等,特与免罪。
  7.官兵依旧职名收管,内官员别与差遣。
  8.逐旋具招收到人数,供申。付德靖寨,仰
  9.依前项,
  10.指挥多出文招收,权行收管,日下支
  11.破□食,逐旋具招收到人数供申,及准□
  12.贴子。今将金汤城及第七将文字同封前
  13.去,仰火急差人前去投下。当司于今月
  14.初四日起遣前去,本寨亦仰照会者。
  15.右今将
  [后缺]
  按照宋代文书的书写格式,首行应为标题,该件文书前缺。第1行“戌”字,图版及《附录》均作“戍”,从前文所录文书中可见,在文书前标明时间是宋代文书的催办形式之一,故释作“戌”。第11行最末一字,图版上仅有一竖划,结合第12行“贴子”看,缺字可能是“此”字。文书末缺落款及签押。
  第69件文书中“制置经略待制牒”要求德靖寨招收延安府脱身官兵,并“依旧职名收管,内官员别与差遣。逐旋具招收到人数,供申”。由此可知,王庶去往第七将的目的是招收延安府脱身官兵,重新组织队伍抵抗金军。王庶在听到延安府失守的消息时曾上疏自劾,被曲端剥夺节制使权力之后,并没有消沉,而是一路北上直趋第七将,重新组织人马对金作战。从整个延安府失守的过程可以看出,曲端避重就轻、见死不救,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延安府失守之后,他擅夺王庶节制使印,的确有恃军自傲的倾向,这也引起朝廷的怀疑和不满。作为延路经略使,王庶对金军的进攻还是积极地进行了抵抗,从被曲端剥夺节制使印之后的行动也表明的,王庶一直都在组织抵御金军。这是《宋史》本传中所见不到的。
  ————————
  [1]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32《公家文书异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11页。
  [2]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3页。
  [3]王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05~206页。
  [4]《宋史》卷372《王庶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1545页。
  [5][6][7]同[4],卷87《地理志》3,第2152、2151、2148页。
  [8]同[4],卷188《兵志二》,第4628页。
  [9]同[4],卷369《曲端传》,第11491页。
  [10]同[4],第11546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