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以物见证“牛氏三杰”

作者:刘冬梅 杜 利




  【关键词】“牛氏三杰”;河北任丘;近现代文物
  【摘要】“牛氏三杰”即牛文良、牛文仓、牛文常三兄弟,任丘县天宫村(今三杰村)人,均为中共党员,中共保属特委重要成员,在1931年至1936年河北省中部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介绍了与他们相关的一些文物,并回顾了他们短暂而辉煌的革命生涯。
  
  
  “牛氏三杰”即牛文良(1909~1936年)、牛文仓(1911~1936年)、牛文常(1916~1936年)[1]三位烈士,河北省任丘县天宫村(今三杰村)人,是出自一个家族的三兄弟,牛文良、牛文常是同胞兄弟,与牛文仓是堂兄弟。三人均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河北省保定直属特别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保属特委)的重要成员,在1931年至1936年河北省中部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时至今日,各种文献资料中关于他们的记载较少,随着革命硝烟的渐渐散去,他们的轮廓已悄然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是历史是不能忘记的,现存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的“牛氏三杰”之一牛文仓及中共保属大队曾经使用过的几件文物,虽已斑驳破损,却彰显着“牛氏三杰”的光荣历史,记载着那段峥嵘岁月的光华。
  图一至四均为牛文仓烈士遗物,上世纪50年代从“牛氏三杰”的家乡任丘县天宫村征集而来。
  《新中华教科书——算术课本(第三册)》为32开本,纵19.7厘米,横13.5厘米,左侧胶订,微残(图一)。全书共62页,封面、目录、正文均从左至右横排,封三为版权页,从右至左竖排。封面绿色偏灰,正中有钢笔手书“牛文仓”3字,左上侧有铅笔手书“头麦热就要安排”,这几个铅笔字书写于什么年代,反映了什么事件,是否能成为当年牛文仓领导抢秋护秋运动的侧面佐证,尚需我们追寻探讨。课本内容讲述的是比例和百分法,分为八章及总习题,章下又分节,在每一节的练习处多有铅笔书写的答案。牛文仓1931年考入保定培德中学,这本教科书应该是他在此前使用过的。
  胡琴(图二)琴杆长46厘米,琴筒宽12.3厘米,琴轴长15厘米,弓杆长67厘米,破损较严重。胡琴,这种在中国堪称普及性最广的传统乐器,因其独特的音质和表现力,成为革命志士牛文仓珍藏于身畔的钟爱之物。遥想当年,在紧张的革命工作之余,牛文仓拉起心爱的胡琴,以缓解自己为革命奔走的疲惫的身心;曾几何时,也会在无数紧张激越的日子里用它寄托自己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激情。
  自行车架残长105厘米,高84厘米,把宽52.5厘米,除车把镀铬外整体喷黑漆,有多处磨损脱落(图三)。车牌为大写英文“THE KNIGHT CYCLE”,并注明产地“MADE IN JAPAN”。当年牛文仓骑着这辆自行车不知颠簸了多少里乡路,做了多少重要的革命工作。
  皮棉鞋底长28厘米(图四),大小约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男鞋42码。鞋面质地为纯牛皮,黑色,皮面有折裂痕。鞋底为棕色牛筋底,有波浪形凹槽防滑设计,磨损较重。鞋内为1~2厘米长的白色羊毛,手感十分柔软。这双皮棉鞋质地精良,制作精细,设计合理,式样时尚,当年应该是价格不菲之物。从自行车和皮棉鞋可看出牛氏家族在当时算得上是殷实之家,而牛家也在经济上为革命做出了贡献。1935年,牛文仓为帮助中共北方局、河北省委解决经费危机,发展武装力量,曾动员自家变卖家产,又向邻里借款,筹集上万元现洋支持了革命工作。
  “牛氏三杰”中最早走上革命道路的是牛文良。他于1929年考入保定志存中学,1931年经中共保属特委成员贾良图、曹金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志存中学党支部宣传委员。牛文仓1931年考入保定培德中学,当年经牛文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2]。1932年6月,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爆发学潮,牛文良联络各校爱国师生成立“二师学潮斗争校外后援会”,支持保定二师的学生运动,牛文仓也积极参加了斗争。他们的斗争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恐慌,遂发布告示通缉牛氏二兄弟。7月13日,兄弟俩被围困在培德中学,经同学帮助翻墙脱险,当夜离开保定。之后,他们深入保定周边地区的农村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并参加了1932年8月的“高蠡暴动”。暴动失败后,牛文仓回到任丘县进行革命宣传,并积极联络当地爱国人士,筹备建立基层党组织。牛文良则到天津从事地下工作, 1933年春被国民党天津当局逮捕,在押解途中机智脱险,之后被党组织委派到北平广安区领导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4月底至5月下旬,中共河北临时省委、北平市委机关和党的基层组织遭受巨大破坏,陆续有400多人被捕[3],牛文良、牛文仓也先后被捕,并被陆续转移到北平第三模范监狱关押。牛氏兄弟在狱中与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没有暴露身份,不久被党组织营救出狱。
  出狱后,牛文良先被派遣到上海、武汉等地做联络员工作,不久又化名赵玉山,到驻防察哈尔省的第29军做兵运工作。他先在赵登禹的132师师部秘书处工作,其间秘密发展党员40多人,其中包括赵登禹的秘书,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后被调到军部参谋处工作,在这里深受宋哲元赏识,掌管军部无线电台,因此获得大量重要情报并及时汇报给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争取宋哲元及29军在华北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1935年,他因执行严惩日本特务的任务而暴露身份,被党组织调回中共保属特委担任领导职务。
  同时,牛文仓出狱后回到家乡任丘县继续开展斗争,建立、发展、壮大了当地的党组织。他创建了任丘县第一个党支部——天宫村党支部,由他的妻子孙大焕、姐姐牛文英、母亲和长工马成等组成,成为华北地区第一个家庭党支部。还在附近的邢村、东庄淀、麻家坞、太平庄等十几个村庄发展党员100多名,建立支部十几个,并组建了中共任丘县委员会,担任第一任县委书记。“牛氏三杰”之一的牛文常就是在1933年由牛文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1934年秋还担任了共青团保属特委书记。兄弟俩和同志们一起领导开展了打富济贫的秋收运动和分粮吃大户、打盐巡等一系列经济斗争,当时的牛文仓年仅24岁(图五),牛文常只有19岁。
  “牛氏三杰”共同参加了中共保属特委的领导工作。1935年,牛文仓协助中共特派员李菁玉恢复重建了中共保属特委,特委机关就设在他家东跨院,牛文仓任军委书记兼游击队政委。同年6月,反蒋武装大队(即保属大队)成立,牛文仓兼任大队长,牛文良任指导员,牛文常任中队长。1935年6月至1936年1月,“牛氏三杰”领导保属大队发动群众,开展了破坏敌人电讯的斗争,锯倒电杆100多根,割电线约65千米,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的小刀和锯见证了这场革命活动。
  小刀全长16.8厘米,刀长9.3厘米,宽1.8厘米(图六)。刀为铁质,把为铜质,有锈蚀,现存完整。刀尖及一侧开刃,銎部凸出,刀把靠近銎部处刻有两道凹槽。捐赠人牛文英是牛文仓的姐姐,1933年由牛文仓介绍入党,是著名的华北地区第一个家庭党支部的重要成员之一。
  锯长77.5厘米,锯条为铁质,锯拐、锯梁为木质(图七)。锯梁与普通的锯结构有所不同,为两段式设计,便于调节锯的大小,使用时应在锯梁中部安装起固定作用的套合结构,此结构现已缺失。据藏品入藏记录记载,捐赠人朱立章等与“牛氏三杰”同村,此文物的使用时代为1936年1月,故推测朱立章或为当时保属大队的战士,在那场由“牛氏三杰”领导的破坏敌人电讯的斗争中曾多次用此锯锯倒敌人的电杆。
  1936年2月20日[4],中共保属特委在高阳县孟仲峰村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牛氏三杰”均参加了会议。不幸消息泄露,会场被任丘、高阳、安新三县的国民党保安团层层包围。在突围战斗中,牛文仓胸部受重伤,壮烈牺牲,时年25岁;牛文常冲出重围,在任丘县双塔村与袁采祈的地主武装相遇,他以石碑为掩护,孤身坚持战斗,最终中弹牺牲,时年20岁;牛文良负伤被俘,受尽酷刑,英勇就义于高阳县城,时年27岁。三兄弟牺牲后,中共北方局机关刊物《火线》于1936年4月第55期上刊登文章《纪念我们英勇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牛氏三兄弟》,记述了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和鼓舞了无数战斗在中共保属区的革命军民。
  
  烈士牺牲20年后,1956年,任丘县人民委员会在任丘城内修建了“牛氏三杰”烈士塔,正门上镌刻对联 “英雄事迹如松柏长青,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真切表达了人民对“牛氏三杰”革命事迹与先烈精神的崇敬。1967年,当地政府又将他们的故里——天宫村改名为“三杰村”,寄托了后人对流洒热血乃至献出年轻生命的革命先烈的无尽怀念和景仰。
  
  ————————
  [1]牛文常又作“牛文长”,见朱文通、王小梅:《河北通史·民国上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91页。
  [2]牛文仓的入党时间一说为1932年,见《牛氏三杰:用生命谱写青春之歌》,《河北日报》2006年6月23日第2版。
  [3]朱文通、王小梅:《河北通史·民国上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6页。
  [4]一说为1936年2月17日,见黎典、李铭:《河北近代大事记》,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0页。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