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平泉县博物馆藏元代铜权
作者:张翠荣 李素静 李 剑
【摘要】平泉县博物馆收藏有5件元代铜权,均为合范浇铸,权身阴刻竖排文字,分别为汉字、阿拉伯文、蒙文和波斯文,为研究元代平泉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河北省平泉县博物馆收藏有5件元代铜权,现介绍如下:
1、“大德元年”铜权1979年4月出土于平泉县南五十家子乡杨杖子喇嘛墓后山。铜质,合范铸造。倒梯形钮,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孔上有使用痕。权身为扁六棱形,上小下大,束腰,底座略宽于权身,亦为扁六棱形。权身铸阴文,正面为“大德元年,大都路造”竖排2行8个汉字,汉字左侧铸阿拉伯文,右侧铸波斯文;背面铸“五十五斤秤”竖排5个汉字,汉字左侧为蒙文,再左为阿拉伯文,右侧铸波斯文(图一)。底座铸阴刻卷云纹一周。权身通高10.6厘米,重800克(封二,1)。
2、“大德一年”铜权1977年平泉县土产公司拨交。铜质,合范铸造。倒梯形钮,中间穿一圆孔,孔有使用痕。权身造型与“大德元年”铜权相同。权身铸阴文,正面为“大德一年”,背面为“大都路”(图二)。通高8.2厘米,重420克(封二,2)。
3、“至正元年”铜权1978年平泉县山子后乡付杖子村出土。铜质,合范铸造。倒梯形钮,中间有一圆孔,有明显使用痕。权身造型同于“大德元年”铜权。权身铸阴文,正面“至正元年,大都路造” 竖排2行8字,背面“□□五斤秤”及一行蒙文,字迹均不清晰(图三)。通高10.5厘米,重700克(封二,3)。
4、“至正二年”铜权1979年平泉县土产公司拨交。铜质,合范铸造。倒梯形钮,中间有一穿孔。权身呈上大下小椭圆形,溜肩,束腰,下接上小下大的圆形底座。权身铸阴文,正面“至正二年”,背面“益都路造”,在“益都路造”右侧中部铸一“中”字(图四)。通高10.5厘米,钮高1.9厘米,腹径5厘米,底径5.1厘米,重690克(封二,4)。
5、“至正四年”铜权1978年7月平泉县山子后乡供销社拨交。铜质,合范铸造。倒梯形钮,中间有穿孔。权身造型与上述1、2、3号铜权相同,上铸阴文,正面为“至正四年,大都路造”2行8个汉字,汉字左侧铸阿拉伯文,右侧铸波斯文。背面铸“五十五斤秤”5个汉字,在汉字左侧为蒙文,再左侧为阿拉伯文,右侧为波斯文。底座铸阿拉伯文(图五)。权身通高11.5厘米,重1225克(封二,5)。
5枚铜权均为合范浇铸。权身文字均阴刻竖排,分铸在铜权的正反两面,底座上为横排。文字分4种:汉字、阿拉伯文、蒙文、波斯文。5枚铜权上均有汉字铭文,“大德元年”和“至正四年”铜权上另有阿拉伯文、蒙文和波斯文,4种文字从左至右依次排列为阿拉伯文、蒙文、汉字、波斯文。“至正四年”铜权底座上有一周阿拉伯文。
“大德”为元成宗铁穆耳的年号(1297~1307年),“至正”为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的年号(1341~1367年)。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大都路,元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至元元年(1264年)改为中都,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立大都路总管府。”治所在今北京市。“益都路”,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益都路,唐青州,又升卢龙军。宋改镇海军。金为益都路总管府。……领司一、县六、州八。”治所益都县在今山东益都,管辖范围包括山东半岛西部的广大地区。至于益都路监造的铜权出现在河北北部的平泉县,应该是当时商业活动发达、流通频繁的结果。
“至正二年”铜权“益都路造”右侧中部铸一“中”字,推测应为铸造作坊的标记。
经请教平泉县清真寺主持阿訇张惠深老先生,“大德元年”、“至正四年”铜权权身所铸阿拉伯文应是人名,但因有的文字无法直译成汉字,所以字义不详。“至正四年”铜权底座的阿拉伯文为经文的开头语,意为“凭普慈特慈真主尊名”。
按《平泉春秋》所载:“元初平泉为北京路,领兴中府及义、端、兴、高、锦、利、惠、川、建、和十州。……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为大宁,二十五年(1288年)改为武平路,后复为大宁。今平泉境为辽阳行省,大宁路,惠州地。”[1]在元代,惠州之林业、牧业、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采矿业尤为兴盛。《元史》记载:“在辽阳者……惠州银洞三十六眼,立提举司办课。”“大宁路辖十六个县,总户数46006户,县均2875户。”[2]铜权为衡器,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计量工具。平泉发现的铜权为研究元代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1][2]《平泉春秋》,平泉县志办编印。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