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保定地区的史前文化
作者:任 涛 段宏振
目前发现较少,主要在留村遗址上层有少量发现。陶器以泥质红陶和灰陶为主,次为夹砂红褐陶,器表多为素面,器形主要有钵、盆、壶、罐、鼎等。与后冈一期文化较为相似,时代也应大致相当(图三)。
6、仰韶时代中期遗存
目前发现很少,唯在曲阳钓鱼台和任邱三各庄有所发现。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次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存在相当多数量的彩陶。器形主要有钵、盆、罐、壶等。彩陶多为泥质红陶,彩色以黑彩为主,兼用棕、红彩,图案主要是弧形三角、圆点、弧线、半月形等,也有少量的方格和带状纹。其特征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非常相近,时代应基本同时(图四)。
7、仰韶时代晚期遗存
以午方遗址为代表,同类遗存还见于容城东牛等遗址。发现遗迹有灰坑,遗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红陶为主,另有少量泥质灰陶;器表以素面为大宗,纹饰有刮条纹、细绳纹等;存在少量彩陶,主要见于泥质红陶或灰陶的钵类器形上,彩色以红色为主,图案常见条带纹、三角形纹、网纹和斜条纹等;器形主要为平底器,有罐、盆、钵、碗、壶等。另外还发现大量陶环,断面多作圆形。陶器群与大司空类型文化相似,年代大体相当(图五)。
8、龙山时代遗存
以哑叭庄遗址为代表,同类遗存还发现于北封村遗址。发现遗迹有灰坑和瓮棺葬,遗物有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陶器以泥质陶较多,夹砂陶次之,还有一定数量的夹蚌陶;陶色以灰色为主,次为褐色和黑色;器表多饰有纹饰,以绳纹居多,其中又以弦纹加绳纹最多,篮纹和方格纹次之;器形以各式的瓮罐类平底器为主,主要有大口瓮、小口瓮、深腹罐、子口缸、圈足盘、平底盆、大器盖、和鬲等;流行鸡冠耳和横耳。陶器群与冀南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存有不少相似之处,时代亦大体一致(图六)。
上述8个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代表了保定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8个阶段。这一编年体系基本上是连续的,其间的缺环和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考古工作的弥补。
四、文化谱系探索和地域特点
旧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探索还有待于今后更多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早段的南庄头遗存,目前无论是在横向分布上,还是在纵向联系上,都还是个比较孤立的代表。
以陶直腹盆和支脚为特征的上坡一期遗存发现后,有人将其归入磁山文化系统。事实上,两者虽有很大的一致性,但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上坡陶器群器形单一,除直腹盆(类似磁山的盂)和支脚外,未发现其他种类的陶器,即使考虑到因发掘面积的限制等因素,也至少说明上坡陶器群中直腹盆和支脚占绝对优势。而磁山文化陶器群除盂和支脚外,还大量存在罐、壶、三足钵等器形。 其次,两者相似的器形直腹盆、盂和支脚,在形制特征及纹饰风格上存在着差异。磁山的盂除素面外,器物饰纹多为绳纹,次为篦纹、附加堆纹、划纹等,而上坡的直腹盆均饰有刻划或压印的几何形纹饰,未见绳纹。 第三,陶器群以外的主要文化内涵石磨盘也存在较大区别,上坡的磨盘无足,形制也不太规整,不见磁山的三足或四足式磨盘。这些差异或因地域,或因时间,其基本上构成了可视上坡一期遗存为一相对独立的文化类型的条件,其年代与磁山文化大致相当。北福地遗址大面积的发掘,再次证实了上述三点分析的正确性,北福地一期文化与磁山文化是大约同时代、一北一南分布于太行山东麓地区的两支新石器文化。
北福地二期文化是一支以釜和支脚为特征的文化遗存,它与北福地一期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渊源关系,目前的资料还难于说明。比较明确的是北福地二期文化的去向:无论是地层关系还是陶器群演变轨迹,都表明北福地二期文化是后冈一期文化的直接前身。两者的陶器群均以釜或釜形鼎、红顶钵、罐、壶、盆等为主要器形。从北福地二期到后冈一期,由釜与支脚相配演变到釜形三足鼎,红顶钵由敞口浅腹发展到敛口或直口深腹,彩陶从无到有等等,尤其是釜和钵两种主要器形发展脉络清晰,演变轨迹明了,把两种文化有机联系起来,成为一支釜(鼎)钵系统文化。因此,以留村上层为代表的后冈一期文化遗存应是北福地二期文化发展的结果。
以钓鱼台遗址为代表的钓鱼台类型遗存,与后冈一期文化之间难以看到明显直接的联系。因此,钓鱼台类型可能是仰韶文化向太行山以东地区发展的一个地域结果。
以午方遗址为代表的午方类型遗存,应该是在吸取了钓鱼台类型的一些因素后发展起来的。其与冀南两地区的大司空类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的区别也较为明显: 午方类型的陶器以红褐陶为主,而大司空类型的陶器以灰陶居多; 午方类型纹饰主要有刮条纹、细绳纹等,而大司空类型纹饰以篮纹占大宗;午方类型器形中常见有筒形罐,而大司空类型则不见此类器形; 午方类型彩陶多见于钵类,而大司空类型彩陶除见于钵类外,还有深腹罐等。这些差异反映了午方类型的地域特色,它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类型。
以哑叭庄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时代遗存,与冀南地区的龙山遗存基本相似,都是一种以平底器的瓮罐类陶器为特征的龙山文化,应同属华北平原龙山文化系统[22]。但是,哑叭庄龙山遗存还同时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陶器的纹饰以绳纹占大宗,其中又以弦纹加绳纹最具特点,器形中存在较多的大口瓮、大子口缸等,流行鸡冠耳和横耳,这些特征是哑叭庄龙山遗存冀中地区的地域表现。
保定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除表现出上述鲜明的地域特色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包含着许多北方地区文化遗存的因素:
1、北福地一期文化陶直腹盆表面所饰的刻划和压印的几何形纹饰,与燕山南北地区同期遗存——兴隆洼文化的陶器纹饰有相似之处;
2、北福地二期文化的口沿下带凹弦纹的钵等,与北方地区的赵宝沟文化有相同之处;
3、午方类型彩陶中有一些陶器与小河沿文化的彩陶非常相似。
保定地区史前文化所有的这些表现,构成了这一地区古文化内涵的鲜明自身特征,从而成为太行山以东地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小区。
————————
[1]朱宣清、弓冉等:《白洋淀环境演变及预测》,西安地图出版社,1994年。
[2] a.赵印堂等:《曲阳县附近新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考古通讯》1955年1期; b.郑绍宗:《有关河北长城区域原始文化类型的讨论》,《考古》1962年12期; c. 唐云明:《试谈有关河北仰韶文化中的一些问题》,《考古》1964年9期。
[3]孙德海:《河北安新县留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6期。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容城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7期。
[5]a.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容城县午方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考古学集刊》第5辑; b. 文启明:《午方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和认识》,《考古学集刊》第5辑。
[6]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4期。
[7]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等:《河北安新县梁庄、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0年6期。
[8]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等:《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2年11期。
[9]《满城县发现古人类遗址》,《北京日报》1992年2月27日。
[10]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涞水北封村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2年10期。
[1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任邱市哑叭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12]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涞水县北边桥古人类化石》,《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
[13]段宏振:《北福地——易水流域史前遗址》,文物出版社,2007年。
[14]a.张忠培:《河北考古学研究与展望》,《文物春秋》1991年2期; b.张忠培、乔梁:《后冈一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3期。
[15]陈冰白:《略论“大司空类型”》,载《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
[16]金家广、徐浩生:《浅议徐水南庄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考古》1992年11期。
[17]任式楠:《公元前5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几项主要成就》,《考古》1995年l期。
[18]段宏振:《太行山东麓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新认识》,《文物春秋》1992年3期。
[19]段宏振、张渭莲:《北福地与磁山——约公元前6000~前5000年黄河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格局》,《文物》2006年9期。
[20]段宏振:《试论庙底沟类型彩陶的传播》,《文物春秋》1991年1期。
[2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拒马河流域考古调查》,《考古》1989年3期。
[22]段宏振:《试论华北平原龙山时代文化》,载《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
〔责任编辑:张金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