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河北丰宁早期墓葬综述

作者:白 光




  Ⅱ式 1枚,有銎,无后锋。
  Ⅲ式 8枚,有銎,翼锋较高,后锋锐利,长5.4厘米。
  笄 1件。笄端中间有一长4.5厘米的凹槽,残长7.5厘米。
  铜泡 2枚。有鼻,其中一枚已残。直径1.6厘米。
  2、骨器
  骨镞3件。均残毁,其中1件保存较好,三棱形箭锋。
  3、石器
  玉石饰15枚。有长方形与正方形两种,镂空对钻,饰面磨制光滑,石质坚硬。大小不等,最大者长2.9厘米,小者长0.6厘米。
  另有一半月形金片,被毁坏。
  
  四、 东沟道下墓群
  
  1990年4月,河北省文物局进行全省重点文物复查工作中,在丰宁土城镇东窑村东沟道下调查时,发现人为破坏古代墓葬严重,文物复查组抢救发掘了其中一座暴露在外的石板墓。
  
  (一)墓葬形制
  石板墓群位于土城镇东窑村东2公里,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的高山山麓处,当地俗称东沟道下的阴坡台地上。墓群面积约2500平方米,背靠山峰,潮河在墓葬群西侧由北向南流过。发掘的这座石板墓开口距地表0.3米,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方向150°,四壁用自然石板竖砌,前后堵头各为一完整的石板,两边各用大小不等的4块石板,盖为4块石板,无铺底石。尸骨基本保存完好,仰身直肢,双手交叉于腹部。墓长1.65米,宽0.25~0.35米,深0.3米。
  
  (二)随葬器物
  出土器物可分为铜器、石器、陶器三类。其中阳隧盖在死者额、目之处,下面有零散小铜泡4枚,颈部散落小铜泡6枚;腰部左侧放置铜削刀、凿、锥、锛等,右侧放置石范、砺石、有榫条石等;右侧脚下放有陶钵形器(坩锅)。
  1、铜器
  阳隧 1件。球面形,内凹外凸,背部中央有一桥形纽,纽孔呈长方形。近缘部微残。镜背薄处为银灰色,镜面铜锈上印有麻布痕迹。直径10.4厘米,厚1厘米,凹深0.5厘米,纽高0.7厘米(图二,10)。
  削刀 1件。柄上六凸齿,弧背平,上饰连续排列的人字形纹,刀锋残。刃部有使用痕迹,器身锈蚀上印有麻织品痕。残长17.2厘米,宽2.9厘米,背宽0.7厘米(图二,11)。
  锛 1件。銎首,直腰,弧刃。銎口下偏左有一圆孔,双面刃,腰两侧有范痕。器身上有麻织品痕。长5.1厘米,宽2.6厘米,銎长2.5厘米,宽0.9厘米(图二,12)。
  凿 1件。刃残,四棱体,銎首饰一道箍棱,下有3个不规则孔。器身留有麻织品痕。残长9厘米,銎径2厘米(图二,13)。
  锥 1件。尖残,四棱体,銎圆形首。长12.3厘米。
  铜泡 10件。斗笠形,折缘,背有一梁。大泡6件,直径1.8厘米;小泡4件,直径1.4厘米。
  2、石器
  石范 6件,按范模器形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A式2件。青灰色石质,属泥质岩类,质地细腻,为两用合范。范内为锛模,其中一扇外侧有三种形状的锥模穴槽,可能是与其他平面范相互配合使用的。合范内锛模长8.5厘米,宽4厘米。合范的一端有注流口,其两端有标准刻度线记号。三股锥模槽的长度分别为9厘米、9.2厘米、8.3厘米。范块通长11.2厘米,宽6~7.6厘米;两扇合厚2.8~4厘米(图二,14)。
  B式1件。此范为单扇双模,范块两面均有模槽,其中一面为削刀、刻刀、锥的模槽,另一面则为连珠泡形牌饰模槽。范模表面磨制光滑平整,模槽刻制精细,棱线完整无损。据分析,此种范的使用方法是和其它平面盖范配合使用。通长12厘米,宽5.2厘米,厚1.1厘米(图二,15)。
  C式1件。单扇双模范,范模分别为连珠泡形饰件,弧形锥模槽,铸造时亦是同平面范配合使用。范长11.5厘米,宽5.1厘米,厚1.1厘米(图二,16)。
  D式1件。单扇平面范,此范块是与其它范配合使用的一种,亦可称为盖范。在范内平面的中间位置刻有凹穴小坑2处,据分析为铸造铜器时的存气孔。此范一侧平面,另一侧为弧形面,在平范的一端划有标准刻度线(图二,17)。
  E式1件。棱形条状,范块有两侧直角平面,在直角棱线中部有两处半弧形纽突出,呈指甲头状,据形状分析应是内范的某一部分,范模器形不明。通长7.3厘米,厚1.5厘米(图二,18)。
  穿孔石器1件。青石质,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器形呈扁条状,一端有穿孔,端部残缺,整体呈坠状,具体用途不明。残长7.4厘米,宽2.6~3.2厘米,厚0.8~1.2厘米(图二,19)。
  研磨器1件。泥质岩,白中泛黄斑。不规则柱状,稍经加工,底部磨平。通高9.5厘米,粗径6厘米(图二,20)。
  3、陶器
  坩锅1件。夹粗砂红陶,火候低。敞口,斜腹,平底,口沿下对称两,腹下部近底有一流。内外均涂一层薄红陶衣,底部有烟燎痕迹。高10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8厘米,厚1.3厘米(图二,21)。
  
  五、四、五道沟门墓群
  
  大阁镇河东五道沟门村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潮河东岸,五道沟门墓群坐落于黄土台地上,由于多年雨水冲刷,使墓群中间出现一条宽大的壕沟,形成了南北两处墓群。北面墓群分布在面积较小的东西向黄土台地上,共发现12座墓,墓坑深一般在1~0.4米,有的人骨已经暴露在地面上。由于村民取土,部分墓葬已暴露在黄土断崖之上。南面墓群共发现墓葬23座,分布在坚硬的黄胶土坡地上,地势南低北高,坡下即是通往四道沟门村的小路。四道沟门墓群分布在村北坡的民房附近,共发现墓葬80余座。由于墓葬处于黄土坡地之上,土壤中含水量很低,一般骨骼保存较好。
  
  (一)墓葬形制
  四、五道沟门墓群两处共清理了7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葬式为仰身直肢单人葬,墓主人两手放于两侧骨盆之上。葬具采用两端等宽的窄条木棺。现以五道沟门M4、M6为代表,分别论述。
  WM4:墓长2.7米,宽0.58米,深2.3米。头向北偏西60°,墓中可见厚2.5厘米的板灰痕迹。墓主人身长1.66米,随葬的陶罐放在左肩之上,剑、削刀放在骨盆右侧,铜镞、骨镞成堆地放在脚下,前胸放置各式骨、石珠和铜虎牌饰一枚,其它饰件布于周身。墓中还有铜斧、针及骨纺轮等器物。距墓主人腿骨0.8米处的填土中并排随葬了两个马头,嘴东颈西,颈下各放一前肢骨,肢骨两端每侧各置马蹄一个,代表随葬了两匹马。
  WM6:墓向与M4相同,墓长2.2米,宽0.72米,深1.2米。墓主人身长1.58米,夹砂红陶罐置于左肩之上,内出有小白石管珠488枚及玛瑙珠89枚,松石珠15枚置于胸前,铜饰件放于身体的中部。填土中仰置马头一个。
  
  (二)随葬器物
  1、陶器
  7座墓葬共出土陶罐5件,其中除1件无法复原外,其余4件可分三式:
  Ⅰ式2件。手制夹砂红陶,高领,敞口,圆唇,鼓腹,小平底。口沿与器身有明显接痕,带有火烧后的烟渍。WM3∶6,高1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8厘米。WM4∶1,高23.5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0厘米(图四,1)。
  Ⅱ式1件,磨光黑陶罐。WM5∶2,敞口方唇,垂肩平底。口沿内有弦纹两道,肩部有弦纹一道,肩棱下饰绳纹,腹部有一人工钻孔。高21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1厘米(图四,2)。
  Ⅲ式1件,轮制磨光泥质灰陶罐。SM7∶3,火候很高,器体浑圆,高领斜直,方唇,鼓腹平底。高24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3厘米(图四,3)。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