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抚宁县文管所收藏的古代陶器
作者:徐永江 吴克贤
【摘要】本文介绍了收藏于河北抚宁县文物保管所的一批陶器,包括战国时期的鼎1件、壶2件、豆4件、耳杯1件以及汉代的陶楼、灶、厕、奁等。
抚宁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倚燕山,南临渤海,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地下文物非常丰富。近年来,县文物保管所收藏了大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本文选择其中的几件陶器作简要介绍。
1.陶鼎
战国。夹砂灰陶,残。子母口,平唇,肥大的方环耳稍外撇。圆腹,腹上部有三周凸弦纹,三兽蹄足。通高23.5厘米(图一)。
2.陶壶(编号FN58)
战国。口微侈,圆肩,圆腹,平底,圈足,足高2厘米。颈部饰两组竖波浪纹带,肩、腹、底部饰7组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两组竖波浪纹,两组内有波浪纹的三角纹,一组菱格纹,下部两组纹饰模糊不清。盖呈蘑菇状,子口,盖上有3个高6.7厘米的圆柱钮,已残。通高45厘米,口径11.8厘米,底径14.5厘米(图二)。
3.双耳带盖灰陶壶(编号FN57)
战国,灰陶质。方唇,口微侈,束颈,溜肩,肩部有对称的环形耳,鼓腹,圆底,高圈足外撇。壶颈、肩、腹部各饰一周凸弦纹。盖面微隆起,上均匀分布着3个半圆形钮,盖下有子口。通高42.5厘米,壶高36.6厘米,口径14厘米,腹径21厘米,足径14厘米(图三)。
4.球腹陶豆(编号FN70)
灰陶质。盖呈蘑菇头状,子口,方唇,短颈,球形腹,长柄,喇叭形圈足。通高27厘米,盖高2.5厘米,口径5.5厘米,圈足直径11.8厘米(图四)。
5.陶盖豆(编号FN63)
泥质灰陶。子母口,弧腹,短柄,喇叭形圈足。上置覆钵式盖,盖顶设圆形捉手,捉手内斜收,中心内凹。通高27.5厘米,盖高6.8厘米,口径15.2厘米,圈足直径12.8厘米,捉手外径7厘米(图五)。
6.盘形豆(编号FN64)
泥质灰陶。为浅盘形,敞口,斜弧腹,细高柄,喇叭形圈足,器表光素。高27.5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12厘米(图六)。
7.灰陶豆(编号FN62)
泥质灰陶,素面。子母口,弧腹,短柄,喇叭形圈足。上置覆钵式盖,盖顶设三个环形钮。通高30厘米,盖高8.7厘米,口径16.8厘米,足径12.2厘米(图七)。
以上7件由田各庄管区邴各庄村孙清厚于1986年12月捐献。
8.陶楼
为泥质灰陶,二层,仿砖木结构。通高60.35厘米,分三部分。上层为楼顶,由前、后檐及条脊组成,两侧各有望脊一个,上有瓦垄,盖下部为圆弧拱形,长27.5厘米,宽21厘米,高7.5厘米。中部为二层的楼体及下层的楼顶。楼体呈长方形,高24.6厘米,宽21厘米,进深10.5厘米。两侧各开一直径3厘米的圆形窗。前正面开有上下两组窗户,上边一组为网格状,两侧各有一条状孔,高5厘米,宽0.5厘米;下边一组中间开两条大窗,两侧也各有一条状孔,大窗宽1.65厘米,高5厘米,长孔宽0.76厘米,高5厘米。下层楼顶前、后坡长相等,条脊两侧各有一望脊。长32厘米,宽23厘米,高9厘米。望脊外侧正面有三个圆形瓦当凸起,呈“品”字形排列,顶盖前、后坡条形瓦垄端也有圆形瓦当,当面均饰“※”纹。下部是第一层楼体,为长方形,高31.65厘米,底宽25.4厘米,进深15厘米。两侧上方也有圆形孔,直径3厘米;正面上半部有三个条形窗,下半部有两个假门,门扶手为梳形,中部一小孔(图八)。1996年6月田各庄管区邴各庄汉墓出土。
9.陶灶(编号FN546)
灰陶质,椭圆形台状灶体,残,经粘接,高8.5厘米。灶面前部有一直径11厘米的火眼,后部有一直径3厘米的出烟孔。前立面较平直,中部有一上底长4厘米、下底长6厘米的梯形灶口。无底(图九)。
10.陶厕(编号FN218)
灰陶质,高11.2厘米。此厕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上无盖,前侧立面左端开有一高9.5厘米、宽5厘米、略呈长方形的门。平圆底,厕内对门底部有5×4厘米、不规则的长方形厕坑(图一○)。
以上2件1990年7月出土于田各庄管区邴各庄2号汉墓。
11.陶耳杯
战国。泥质灰陶,椭圆形口,长向两侧口沿处各附一向外平伸的半月形耳。平底,底为椭圆形,深腹,器表光素。耳杯长径9.7厘米,短径9厘米,高3.4厘米(图一一)。
12.折肩菱格纹灰陶罐(编号FN36)
灰陶。圆唇,矮颈,折肩,斜弧腹,下部内收,平底。肩部有一周压印菱格纹,腹部饰绳纹。高36厘米,口径25厘米,腹径45厘米(图一二)。1985年抚宁镇南望庄砖厂采集。
13.陶奁(编号FN448)
汉代。灰陶。方唇,斜直腹,腹上、中、下部各有三周凹弦纹,平底,三蹄足,其中二足残。通高17.5厘米,口径25厘米,足高2.3厘米(图一三)。1991年1月留守营镇马义庄出土。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