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浅谈工业遗产与保护

作者:宋春兰




  【关键词】工业遗产;天津三条石;民族工业;遗产保护
  【摘要】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本文以天津三条石民族工业为例,浅议了工业遗产与保护的相关问题,提出以博物馆为载体,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这一定义既包含可移动和不可移动工业遗存,也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国外资本工业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遗产,它们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时代的特征。尽管我国工业遗产只有百余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见证,凝结着社会、经济、产业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我们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和保护。
  
  一、 工业遗产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享有“华北地区民族工业摇篮”之称的三条石地区是天津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是民族工业向近代工业过渡的典型代表,在天津近代工业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条石”与洋务运动时建造的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大沽船坞,清末新政时期建造的北洋银元局和造币总厂,民国年间出现的六大纱厂、东亚毛纺厂等等,都是天津工业遗产的代表。
  天津具有得天独厚的河海交通优势,内联华北腹地,外通五湖四海,历史上是个南北、内外货物交流的商贸城市。三条石地区靠近南北运河汇流处的三岔河口,水陆交通便利,毗邻繁华的商业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的建设,城乡商贾、手工业者多聚集于此,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城乡物资的集散地,为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便利条件。
  1、第一家铸铁作坊的诞生
  19世纪60年代,具有铸铁手工业传统的交河、献县一带有手艺的农民,受城市市场的吸引,农闲时带上简单工具来到三条石,为船家修理船具。1860年,三条石地区诞生了第一家固定的铸铁作坊——秦记铁铺,这是被誉为“铸造之乡”的河北交河农民秦玉清开设的。秦记铁铺的出现在三条石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三条石地区的第一家作坊,而且也是当时天津仅有的铸锅工场。
  2、第一家铸铁厂的开设
  1897年,三条石地区出现了第一家由铁铺发展而来的铸铁厂——金聚成铸铁厂。刚开始时规模很小,全部为手工操作,生产设备只有一个不大的化铁炉和一只四人拉的大风箱(图一),雇有12名工人,产品多为铁锅、镐头、犁铧之类生产、生活用品。20世纪初,由于产品销路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厂房的扩充,除生产日用品和农具外,还能为租界市政和住宅铸造各种铸铁器件,后来发展到可以为机器厂铸造轧花机、织布机的机件毛坯。1916年又增加了蒸汽动力设备,产量大增。据相关资料证实,金聚成铸铁厂的发展在三条石地区是最早和最典型的,该厂也是天津最早的民营铸铁厂。
  据史料记载,在此期间,三条石地区曾先后出现过40多家铸铁厂,差不多都是由交河人开设的,这些厂家设备简陋,一般两三间厂房,一两台大工厂淘汰下来的破旧机床,以手工或半手工的生产方式,制造着简单的产品。
  3、第一家机器厂的出现
  1898年,河北吴桥人郭庆年开设了一家铜铺,以生产木器上的铜配件和生活用品为主。1905年,其子郭天成从旅顺口船坞学到一套车床手艺,于是开始对铜铺改换门庭,先是利用旧设备制造机器零件,后发展到制造整机(图二),不久就将铜铺改名为郭天成机器厂。这是三条石地区出现的第一家机器作坊,也是天津最早的民办机器厂。
  4、华北首个民族工业一条街
  三条石地区的民族工业是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优越的地理环境,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吸引着河北等地的手艺人纷纷来此投资,开设作坊、铁厂,到20世纪20年代,三条石地区已然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民族工业一条街。据1935年5月2日《大公报》的专题报道,在这条“街长不过里许,街宽亦仅及丈,道路坑坎,尘土飞扬”的街面上,“大小铁工厂、铁铺,一家密接一家”,竟然集中了80余家。据有关资料统计,1929年,天津有62家机器制造厂,其中分布在三条石大街及附近的就有22家。1937年,三条石地区的民族工业达到鼎盛时期,拥有300余家工厂和手工作坊,而且分厂、分号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产品不但销往华北各地,有的还远销南洋群岛等地,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都颇有名气。
  
  二、 工业遗产是人类生产文明的见证
  
  工业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它创造的财富及对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却是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工业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厂房、几部机器、一些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文明,它所折射出的近代工业文明历程的重要信息,对我们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深入研究和论证人类文明史很有价值。
  仍以天津三条石民族工业为例,引进先进技术和更新动力设备是促进其民族工业文明的两个主要因素。
  1、铸造业翻砂术的引进
  天津开埠后,天津机器局从国外引进的多项近代工业技术不断传入三条石,木模翻砂的铸铁工艺便是其中之一,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用泥范浇铸的铸铁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电动鼓风机取代四人拉大风箱
  西洋传来的手摇羊皮风葫芦,因进风量大,很快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大风箱,后来又换成了电动鼓风机。技术和工艺的革新,不但使产品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而且产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普遍使用电力、蒸汽动力设备
  到1916年,机器、铸铁两业不但更新了机器和动力设备,而且还普遍使用了电力和蒸汽动力设备,促使三条石民族工业向近代工业过渡发展。20世纪20年代的三条石,各工厂生产的产品品种不断增加,除织布机外,还能生产各种桅灯和柴油机。如1926年三合成桅灯厂从日本引进一台先进的电动冲床,当时这是华北地区的第一台,这台车床把原来的四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效率大幅度提高,三合成成为全国最大的桅灯生产厂,所产桅灯质优价廉,很快占领了国内外的桅灯市场,挤走了长期以来独占首位的德国桅灯。
  
  三、工业遗产是一张详实的城市名片
  
  天津三条石地区的工业遗产是天津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它就像一张“城市名片”一样,记载和证实着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轨迹,代表和反映着一个时代特有的工业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三条石民族工业经过公私合营的重新组合,成为天津工业的骨干力量,但一些旧的生产工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1959年,国家建立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征集和收藏了大量相关文物,才使这一珍贵的工业遗产得到保护。博物馆的建立为我们保留下百年民族工业的遗存,有反映当年民族工业生产场景的福聚兴机器厂旧址,有记载金聚成机器厂兴衰史的全套账目700余册,有当年笨重而原始的生产工具:座炉(图三)、大风箱、车床、刨床等,还有曾经创天津工业之首的产品:桅灯、刨冰机、爆米花机、压花机、织布机、弹花机、石印机(图四)、榨油机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条石历史博物馆曾被作为“阶级斗争教育中心”,每年接待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但是“三条石”这个名字响遍大江南北,远播海内外,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三条石地区是近代天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机器铸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铸铁作坊与西方机器制造技术相结合的艰苦历程。可以说,三条石是见证天津工业文明与城市历史变迁的宝贵物质遗产之一,是天津城市的魅力所在、特色所在、根脉所系。
  
  近些年来,由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造成大规模的改建拆迁,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展厅早已夷为平地,很多珍贵的工业遗存也被打入冷宫,易地存放。唯一保留下来的是已被现代建筑物所包围的福聚兴机器厂旧址(图五)——天津目前仅存的民族工业遗址,原来残留的一段街区也被拆得无影无踪,传承了一个多世纪历史的工业老街几经兴衰沉浮,遭受了沧桑之变。
  所幸的是,这些创造城市文明和魅力的工业遗产并没有被时代遗忘。2006年,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工业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为文物工作者制定了工业遗产保护的方针和政策。我们深知,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保护有价值、有特点的工业遗产,对于弘扬工业文明、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工业遗产保护要借博物馆的优势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同样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丰富信息曾经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众多领域。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同配合,而有了博物馆的加入,工业遗产的保护体系必将更加完整。
  博物馆是人类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它的功能包括对文化或自然遗产的收藏、整理、保管、修复、研究、展示等,它又是启发人们寻找城市文化记忆的地方,是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所以,让可移动的工业遗产进入博物馆将是有效的保护举措。
  三条石地区作为“华北地区民族工业的摇篮”,不仅创造了很多天津民族工业的“第一”,有的产品还达到当时全国的先进水平,为人类留下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工业遗产,成为天津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博物馆建设,给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以一定的空间,因为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的基本骨架,如果失去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文化记忆将随之消亡。同时,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尊重和珍惜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像保护古代文化遗产那样去保护工业遗产。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