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大齐天保三年佛像座浅析
作者:梁纪想 邢恩泽
【摘要】肃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的一件汉白玉佛像座,出土于武垣故城遗址,刻有发愿文15行87字,文中“大齐天保三年”明确了纪年,“瀛州河间郡武垣县”句则证实了武垣县在北齐时的归属,具有补史的作用。
肃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有一件“大齐天保三年”纪年铭佛像座,为汉白玉石质,残高20厘米。佛像身体无存,仅遗右脚踏圆形莲花座,两侧残存的佛装袂角可见红色彩绘。底座呈长方体,右下角残缺,长28.5厘米,宽13.5厘米,高15厘米。正面中间浮雕一高枝莲蕾,莲花底座。莲蕾两侧各浮雕一体态丰满的狮形瑞兽,昂首,卧伏,翘尾,神态悠闲自然(图一)。其余三面竖行阴刻发愿文,计15行87字(图二),部分字迹有残缺,录文如下:
“大齐天保三年岁」次戊申瀛州河间郡」武垣县邵容儿刘」 □达母子居眷咸」□家珍敬造思□(惟)」像一躯上为皇帝」陛下群 百官」州牧令长后为」一世先恭父母」现在居家眷」属下为边地」众生战零有」之□皆阑□(若)」法界有……」时作佛……”
“天保”为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年号,三年即552年。“瀛州河间郡武垣县”记述了北齐时武垣县的归属关系。据文献记载,武垣县始置于公元前350年的燕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外攘北地至燕,武垣县归属赵国。汉代仍置武垣县,西汉属幽州[1],东汉属冀州河间国[2]。隋亦设武垣县,大业初并入河间郡[3]。唐“武德五年置武垣县,贞观元年省入(河间)焉”,属瀛州河间郡[4]。汉至隋唐间有关文献阙如,此造像铭文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漏。
乾隆年间《肃宁县志》记载:“武垣废县在河间县西南三十里肃宁县境内,去县东南十余里,旧城尚存……垣城瓦砾满地,时得有字砖石皆为汉年号。”其遗址位于今河北肃宁县城东南7.5公里的窝北镇境内,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城墙仍保存较为完整,城内遗址保存较好,历年文物调查中曾采集到大量文物标本,这件佛像座即出土于该城址。
北朝时期,统治者与佛教的联系日趋紧密,尤其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利用佛教“敷导于民”、“助王政之禁律”,极力倡导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佛教寺院,开凿石窟,雕造了数量、题材众多的佛造像,使佛教盛极一时。这尊彩绘思维菩萨残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雕造完成的。
这件“大齐天保三年”佛像座纪年明确,准确地表述了当时武垣县的隶属关系,具有证史和补史的作用。发愿文的书体为魏碑体,字迹规整,结体自然,具有一定的书法研究价值。佛像虽残,仍为研究沧州乃至河北地区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与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
[1]《汉书·地理志八上》。
[2]《后汉书·郡国志二》。
[3]《隋书·地理志中》。
[4]《新唐书·地理志三》。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