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避暑山庄文津阁琉璃建筑考
作者:陈 东 牛 菁
【摘要】本文依据文献记载,考证了避暑山庄文津阁内琉璃建筑的历史变迁情况,同时依据历史照片和现存的琉璃构件,在与现存同时期的建筑文渊阁、文溯阁和文澜阁的琉璃样式作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文津阁藏书阁、碑亭、趣亭和叠落花台等四处建筑的琉璃样式。
一、文津阁与清代皇家藏书阁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六月,乾隆皇帝命江宁织造曹寅详细勘查宁波天一阁,“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揽”。随即命人模仿天一阁建筑样式,在北京紫禁城建文渊阁,沈阳建文溯阁,圆明园建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建文津阁,用于珍藏《古今图书集成》和正在编纂的《四库全书》,此四座藏书阁被称作“北四阁”或“内廷四阁”。 此后,乾隆又命令增抄三部《四库全书》,珍藏于在江南修建的“南三阁”,即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圣因寺的文澜阁。这南北七座藏书阁虽然环境和规模有所不同,但主体建筑藏书阁的样式均以天一阁为范本,即阁的外观两层,内部实为三层。其底层为古代建筑中不常见的六间分隔,谓之“地六”,中层用来藏书,顶层六间相通,意为“天一”,暗合西汉学者郑玄注解《易经》的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取以水克火之意。此外,七座藏书阁与天一阁的青砖布瓦不同,都采用了黑琉璃瓦绿剪边的屋顶。黑色在五行中属水,这种设计也是暗合以水克火之意。
避暑山庄文津阁前有水池,池南叠砌假山,假山之上筑月台和趣亭,这样的布置手法和假山形象除了借鉴天一阁外,又兼具了宋代米芾宝晋斋的建园特点,比处于深宫的文渊阁和文溯阁多了几分园林氛围,所以乾隆在御制诗中称赞文津阁“米家范氏两兼奇,而今御园所见少”。此外,文津阁除了藏书阁和碑亭是琉璃建筑外,趣亭和花台也是琉璃建筑,这不仅在七座皇家藏书阁中别具一格(文源阁有趣亭而没有琉璃花台),而且在避暑山庄建筑群中也极为特殊。
二、文津阁与避暑山庄琉璃建筑
避暑山庄在康熙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康熙皇帝一直将避暑山庄的园林风格定位在自然古朴的山水园林上,“茅茨土阶,不彩不画”,园林建筑的规制、体量、色彩追求自然朴素,所以没有建造琉璃建筑。到了乾隆时期,国力昌盛,建筑装饰也日趋华美和繁琐,避暑山庄里很多改建、新建的园林建筑都背离了康熙的规划思想,斗拱、高等级彩画和琉璃建筑层出不穷,形成了避暑山庄乾隆时期的园林风格。
在避暑山庄120多组园林建筑中,乾隆皇帝共建造了5处具有琉璃建筑的“园中园”(除削割瓦建筑外,目前避暑山庄中有充分依据的琉璃建筑只有5处),分别是永佑寺六和塔、广元宫、珠源寺主体建筑、文园狮子林和文津阁。其中永佑寺、广元宫和珠源寺为寺庙建筑,使用琉璃是合宜的;作为园林庭院的文园狮子林,只在后面院落点缀了琉璃建筑枕烟亭和吐秀亭,也不为过;但在文津阁的四个主要建筑上都使用了琉璃,这似乎在园林造景上不合体宜。乾隆在《文津阁记》中解释道:“盖渊即源也,有源必有流,支派于是乎分焉。欲从支派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弗知津则蹑迷途而失正路,断港之讥有弗免矣。故析木之次丽乎天,龙门之名标乎地,是知津为要矣。”这说明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和文津阁极为重视,所以才在避暑山庄中营建了一处精美、华丽的园林式藏书院。
三、文津阁琉璃建筑的历史变迁
从清宫档案可知,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建文津阁后,历年均有岁修保养。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热河总管奉命勘查文津阁状况:当时文津阁“阁顶尚无渗漏痕迹,地脚山墙也很坚固,只前后廊及第一层偏厦部分渗漏,椽飞望板糟朽,只要稍加粘修即可存用”。总管松桂那扬阿认为“自行妥为保护即可收存”,以后情形若再严重,再行查核办理。此次维修工程将文津阁第二层前后廊、第一层偏厦廊、上下层檐部用木架支撑,棚顶搭荆笆苇席,起到加固保护作用。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文津阁棚顶所覆荆芭苇席已糟朽不堪,奏请用新荆芭苇席苫盖阁顶。”
咸丰九年(1859年),“查看热河园庭各处,殿座楼阁均有渗漏倾圮情形,惟文津阁六间存放书籍情形较重,请旨办理。”谕旨批准:“会同该总管等详细查看所藏书卷有无损坏、短少,勤加抖晾。其琉璃头停瓦片脱节及椽望糟朽之处著设法变通、保护、修理,毋稍拘泥。”
同治元年(1861年),慈禧下旨“停止一切山庄未竟工程”,此后避暑山庄很少进行修缮。但是因为文津阁内藏贮有《四库全书》,意义非同一般,所以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热河都统麒庆、热河总管锡奎忠广提出:“文津阁渗漏情形愈加严重,势难再缓,拟请勘估筹修。”据当时掌管旷观的苑副锡元所述:“文津阁藏书楼六间,檐头渗漏,琉璃瓦片脱落,间有破碎,椽望糟朽,上下层檐头坍塌,山墙歪闪,于本年五月间迭经大雨淋坍大脊二丈,于渗漏情形较前尤重,诚恐再遇雨水损湿书籍等情,呈请核办前来。”同年八月奏折又称:“避暑山庄内文津阁渗漏情形较重,势难再缓……重檐硬山,下层三面仙楼,现在头停渗漏,花脊倾陷……琉璃瓦片破碎不齐……惟旧琉璃瓦破碎太多,不堪选用,应请满换布瓦,将花脊改为排山脊。”
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开工修复文津阁,至九月竣工。将文津阁顶所覆黑琉璃瓦全部更换为布瓦,将花脊改为排山脊。
四、文津阁琉璃建筑样式考证
文津阁已知有四处琉璃建筑,除了黑琉璃绿剪边式屋顶的藏书阁外,阁东有黄琉璃顶的碑亭,阁南假山上有黄琉璃顶的趣亭,阁北有五色琉璃的叠落花台。据乾隆四十年《奏销档》的记载,“热河园内新建文津阁一座”,仅“琉璃脊瓦料银”就耗费了白银6125两。但如今的文津阁琉璃建筑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变了模样:藏书阁被换成了卷棚布瓦顶,碑亭、趣亭和花台也早已塌毁,只有通过研究和考证才能了解其本来的面目。
与文津阁建筑样式相似的其他六座皇家藏书阁可以作为文津阁琉璃样式研究的依据。但是,在太平天国起义中,镇江文宗阁与扬州文汇阁毁于兵火,荡然无存。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文源阁也化为灰烬。杭州文澜阁在1861年毁于战争,于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所以,现存于世的清代皇家藏书阁,除了文津阁外仅剩下文渊阁、文溯阁和文澜阁(清末重建的文澜阁改成布瓦顶,但近年发现了重要的琉璃构件)。通过对这四座皇家藏书阁的研究发现,他们琉璃样式的题材和总体风格是相同的,但是琉璃纹饰的细节却各不相同,说明在其琉璃件烧制时并不是使用同一套图纸和模具,而是对纹样进行了单独的设计(表1)。所以这几处文津阁的“姊妹篇”只能作为文津阁琉璃样式研究的参考依据,而不是直接依据。
由于历史文献的记载过于简略,所以记录原有琉璃样式的历史照片和残存的琉璃构件才是文津阁琉璃样式研究的直接依据。在日本学者五十岚牧太撰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热河古迹与西藏艺术》一书中,刊载有文津阁残存琉璃构件的照片,近年来在清理文津阁假山、水系时亦出土了部分琉璃构件,这些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现将这些构件测量、绘图、拍照并整理如下(表2)。
1、文津阁藏书阁
文津阁藏书阁面南而建,现为卷棚硬山式建筑,通高14米,建筑面积756平方米。面阔六间,通面阔26.2米,西稍间为楼梯间;进深五间,通进深14.62米,前后设廊和腰檐,前廊东、西设廊筒子门,东廊筒子门外设琉璃门罩。根据文献记载,文津阁藏书阁屋顶为黑琉璃瓦绿剪边,正脊、垂脊和围脊是“花脊”,但具体样式未见记载。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