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父亲是药材种植场工人。少年随父在天津上学。1937年夏考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因七七事变随校迁湖北。 1938年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分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演戏并写作。曾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为话剧上演。1939年调晋察冀边区,创作宣传抗日的歌词、宣传剧。1942年加入共产党,年底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文学组组长。1943年到阜平县深入生活,任县抗联宣传部副部长,领导高街村剧团演《穷人乐》。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副社长、华北军区文工团副团长。建国初期在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做领导工作。 1954年冬调任《文艺报》副主编,同时写作文学评论。1961年发表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反对简单化批评,维护作家的创作个性,引起较大反响。 “文革”中被送往湖北咸宁干校,强制参加重体力劳动,猝发脑溢血逝世。 [著作书目] 部队文艺新的里程(评论集)1952,中华 鼓噪集(评论集)1958,新文艺 侯金镜文艺评论集 1979,人文 (董炳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