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邱少云的排长说邱少云

作者:秦兴旺 杜明礼




  曾纪有醒来时,已是在国内的医院里。他的左手腕处被打穿,颈部也受了伤。
  在疗伤的日子里,护士经常读报纸给他听。有一天,他听到了邱少云的事迹,这便是195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他的战友邱少云被授予了特等英雄的称号,作为排长的曾纪有感到欣慰。
  在这篇文章里,他开始注意到描述邱少云的一些误差,如说邱少云身上背着爆破筒,其实当时邱少云并没有带武器,只拿着把大钳子,他的任务不是冲锋,而是扫除铁丝网障碍。他不知道是谁提供这些材料的,因为他与战友们已失去了联系,部队也没人知道他活了下来。这篇文章不长,他所了解到的内容也不多。
  后来,他间接了解到那场战斗后,1排只有几名战士活了下来,几经周折,他仍无法与活着的战土联系上。 1958年,曾纪有带着三级伤残证书转业了。
  “在15军军史中,我们这个排至今只有邱少云一个人的名字。”曾老说。
  “为什么找不到全排的名单呢?当时的档案在哪?”笔者问。
  “可能档案在部队调动过程中丢失了。战士们的档案都是在连部保管,战争年代,档案丢失是难免的事。”
  也许是因为档案丢失了,部队上不仅没有人知道曾纪有还活着,关于邱少云的资料也出现了许多与曾纪有所知道的很不一样的内容。
  1975年,已转业到柳州工作的曾纪有接受学校的邀请,给学生们讲战斗故事,讲邱少云的故事。那时的学生课本上登有邱少云的故事,虽然已读过,但由邱少云的战友来讲述他的故事,同学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可听着听着,同学们就发现了“曾爷爷”讲的与书上说的很多不一样,一个个争相提问。
  这让曾纪有大吃一惊。因为课本上的文章他并没有读过,于是他找来教材查看,果然有很多不同。后来他又找来有关报刊翻看,同样存在很多不同。他归纳了一下,大致有:
  报刊上的邱少云是重庆市铜梁县关溅乡(今少云镇)人(但未提是哪个村的人),而他所知道的邱少云是四川省简阳县(今简阳市)养马河山茶村人。
  报刊上的邱少云是志愿军第15军29师168团3营9连 1排3班,他所知道的邱少云是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3营9连1排3班。
  报刊说的邱少云赴朝作战是1951年3月28日,他所记得的是1950年10月23日。
  报刊上的邱少云牺牲时为26岁,牺牲时间是1952年 10月12日下午,他所知道的邱少云牺牲时为20岁,牺牲时间是1952年10月24日下午4时。
   报刊上的邱少云家中有父母,有3个兄弟,他所知道的邱少云的父亲去世,家中只有母亲和弟弟。
  报刊上的邱少云参加解放军前被国民党军队抓过壮丁,在川军十八团刘义的部队当伙夫,但曾纪有从未听邱少云提起过他有这段经历。那时连队经常举行诉苦会,邱少云在会上也只提他家庭的苦难,未提到他的个人经历。
  报刊上的邱少云在剿匪斗争中多次立功,在资阳只身抓获匪首刘义,但曾纪有的记忆中,他们奔赴朝鲜前从未离开过简阳,且简阳县大队在剿匪期间并没有抓获过一个土匪。“当时有严格的纪律,我们外出执行任务是不许单兵作战的。”曾纪有说。
  
  多方查证无结果
  
  曾纪有想方设法,联系上了课文的作者,作者称提供材料人为邱少云的战友李元新和李世夫(应为李元兴和李仕虎)。曾纪有对这两人还有记忆,他们确实是邱少云的战友,自然也是他的战友。当时李元兴是邱少云的副班长,也是四川人;李仕虎是邱少云的战友。按说他们应该对邱少云是很了解的,怎么会弄错呢?
  曾纪有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寻找这两个人。自受伤回国后,他只知李仕虎也因烧伤回国了(战场上他与邱少云并排埋伏,因此也烧伤了),现在又知道了一名还活着的战友,曾纪有心里十分高兴,不仅是为核实,更想与老战友叙旧。他写信去四川省民政厅,请求帮助查找李元兴,然而四川省民政厅回信说查无此人。
  李仕虎是吉林人,曾纪有委托吉林的朋友打听,得知李仕虎也已病逝。
  后来曾纪有又从师永刚写的《从“国军”伙夫到志愿军一级英雄》中看到了邱少云被授奖的经过。原来。战斗结束后,9连指导员王明时(应为王世民)被师部评为模范指导员,王世民在材料介绍中,谈到如何做邱少云的工作,使他由后进变先进的故事,邱少云的事迹始为上级所知。原来连队是为邱少云报三等功的,志愿军领导机关最后授予邱少云特等功。《人民日报》记者郑大藩正在部队采访,得知此事,便采访了王世民、李仕虎、李元兴,从而形成了那篇最早报道邱少云的文章。
  后来,曾纪有得知铜梁县有个邱少云纪念馆,便去信提出他的疑问。纪念馆支部书记王星富回了信。信中说;
  邱少云,经四川省民政部门多次调查、是铜梁县关溅乡(现改为少云镇)人确实,他的哥哥邱东云(解放前由别人抱养,现还在世),三弟邱少全于1991年病逝,小弟邱少华现仍住在少云镇农村,每年都来一次纪念馆。
  邱少云生前部队经改编后,现驻扎在甘肃省武威市,编号是XXXXXX部队168团,只要去信该部组织科,就能联系上。
  邱少云当过国民党壮丁,是成都战役解放了他,当解放军时是秦基伟的部队。郭安明最清楚这段历史。
  邱少云参加解放军后,在内江、资阳一带剿匪,他化装成农民,生擒了匪首刘毅。
  看了这封信,曾纪有更糊涂了,因为信中的邱少云和他所知道的邱少云相差太大了。信中说的当过邱少云文化教员的郭安明,他也不认识。他想,既然组织认定了这些历史,就以组织的为准吧。信中还告知,李元兴已死于“文革”中。最后王星富要求曾纪有提供一些有关邱少云和他的战友的一些材料。曾纪有将他保存多年的那段时期的工作笔记复印寄了去。此后,纪念馆再没回信。
  笔者也曾帮曾纪有写信到简阳市委、养马河镇、武威师部及写过邱少云文章的师永刚(武威师部的宣传人员)查询,但均未得到回信。
  抗美援朝结束后,邱少云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他的家人、他的家乡也获得了巨大的荣誉。1953年6月1日,志愿军领导机关再次授予邱少云“一级英雄”称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员。接着,朝鲜追赠邱少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一枚,并建立邱少云烈士纪念碑。1959年,铜梁县建立邱少云纪念馆,铜梁县关溅乡更名为少云公社。50年来,朝鲜方及我国领导人不断慰问邱少云在关溅乡的家人。
  不论他的故乡在哪里,英雄用生命换来的荣誉当之无愧,英雄的荣誉也是全国人民的荣誉,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过笔者觉得,英雄的历史应该是一部全部真实的历史,不应有一点儿差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