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建国初期“新税制风波”

作者:何立波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薄一波到河北、山西进行了40天的调查研究,并给毛泽东写了一个报告,汇报了关于解放后农村经济、农民生活,以及华北地区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等情况,并结合实际进一步分析、认识自己在财经工作方面发生的错误。毛泽东仔细地阅读了这个报告,几乎每行都画了线,并指示:“印发中央同志及有关财经部门党组阅看。”11月,毛泽东派人转达他的意思,认为薄一波的报告内容可取,要他在中央正在召开的第三次农村互助合作会议上讲一讲。不久,毛泽东对薄一波说:“我是让你到祖国各地跑一跑,你只记得一个华北!”薄一波后来深有感触地回忆说:“毛泽东对我的关怀、鼓励与帮助,让我终生难忘。”
  全国财经会议结束后不久,高、饶问题被揭露出来,全国财经会议“批薄射刘”风波真相大白。1954年6月,毛泽东通知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参中央加书记处会议。薄一波刚进门,毛泽东就对他说:“财经会议和会后一段时间,我们对一波同志是有些误会的。但是如果没有高饶反党集团的揭露,这些误会还是解除不了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波同志是好同志。”事实证明,毛泽东并未因新税制而对薄一波失去信任。1954年9月,薄一波任国家建委主任,1956年5月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同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薄一波的工作卓有成效,受到毛泽东的赞扬。毛泽东称赞陈云、邓小平、薄一波、李先念4位副总理是“中国经济工作中的‘四大名旦’”。
  
  新税制与中国私营经济的命运
  
  作为实行新税制的当事人,薄一波在回顾这件事时曾作过比较全面的分析。他说,新税制在修正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严重缺点”,主要表现是:1. 有操之过急、工作过粗的毛病;2. 有些具体条文修改得不适当,致使2000多户被合理批准免缴批发营业税的专营批发商得到了一些便宜,工厂税负相应增加,个别商品也因实行新税制而提了价,以致在很短的时间里确实引起一些混乱;3. 把《人民日报》原稿上的“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都要按照修改的税制纳税”这句话简化为“公私一律平等纳税”,是多余的,以不改为好。但是,“新税制确曾起到过保税、增税的作用”。
  关于新税制的缺点,除了薄一波在回顾中所说的存在操之过急、工作过粗的毛病,以及提出“公司一律平等纳税”的口号,容易引起误解以外,从税制本身看,主要是变更了纳税环节,把批发环节的营业税分别转移到商品流通税、货物税,并在工厂多纳税以后,批发环节不再纳税。在执行过程中,因私营商业批发兼营零售,批零难以划分,容易为私营商业钻空子。加上工作跟不上,工厂出厂价未及时调整,也在一定时间给私营批发商占了便宜。实事求是地说,在当时,修正税制是必要的,也达到了保税的目的,变更纳税环节属一般工作上的失误,而不是所谓方向性的错误。
  新税制从其出台开始就受到批判,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积极贯彻,它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面教材,也反映了私营经济的命运。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之中,提出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应该有一个“广大的发展”:“现在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说也奇怪,有些中国资产阶级代言人不敢正面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而是转弯抹角地来说这个问题。另外有些人,则甚至一口否认中国应该让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而说什么一下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社会,什么要将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毕其功于一役’。很明显地,这类现象,有些是反映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有些则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于民众的欺骗手段。我们共产党人根据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地知道,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广大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毛泽东还批评了不同意广泛发展资本主义的党内同志,说他们是民粹主义。毛泽东说:“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明确界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这就是5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体制:1. 国营经济;2. 合作社经济;3.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4.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部“临时宪法”中,赋予了私营经济合法地位,打消了资本家和私营工商业者的疑虑与不安。
  但在建国后不久,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首次提出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设想,准备向社会主义过渡,但这并未成为党的决议,仅限于党内高层知道,薄一波也许并不清楚。在毛泽东看来,公私问题涉及到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问题,亦即是如何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问题。而被贴上“公私一律平等”标签的新税制却还是继续沿着新民主主义的轨道前进,这与毛泽东的设想背道而驰,因而受到严厉批评:“新税制发展下去,势必离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离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向资本主义发展。”“主要应当批判他(薄一波)有利于资本主义,不利于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
  到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阐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批评了刘少奇的主张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观点,说刘少奇“没有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还在继续搞他们的‘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质上是要解决所有制问题,是要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小生产所有制。为了扫清不利于推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障碍,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在党内高层开展一场公开的思想斗争以统一思想。借批评新税制之机,毛泽东在党内进行了一场教育活动,将全党的思想由新民主主义思想和政策转变到向社会主义过渡上来。中国私营经济从1945年毛泽东提出要有“广大的发展”,到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的“利用、限制”,再到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利用、限制、改造”,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责任编辑 杨小波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