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国民参政会上演的“多党合作”和“协商议政”

作者:余育国




  
  会见结束后,各代表在张君劢家稍事会商,便向共产党代表周恩来、董必武转答他们同蒋介石谈话的上述内容,商谈一直到半夜。周恩来同志答复两点:一、中共必须在12条有满意解决的办法,并能保证这些办法能够落实,才能出席参政会;二、各方面委员会,可以在参政会外公开商讨12条及国家大计,中共愿参加;但委员会名额应扩大,中共代表人选及其意见,须请示延安。
  商谈结束后,周恩来就在当夜将详细情况电告党中央。第二天,中央连发两电,针对蒋介石拉拢各抗日党派、成立党派委员会、压迫共产党出席参政会的情况,向周恩来明确了对策。党中央指示以周恩来或董必武的名义,用口头向国民党张冲提出临时解决办法12条,主要有:两个集团军,八路军4个军,新四军两个军,共六个军;华北、华中、西北防地均维持现状;释放叶挺和皖南被俘干部,交还所有皖南人枪;停止全国政治压迫,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释放西安、重庆、贵阳及各地被捕人员;成立各党派联合委员会,周恩来为副主席,并加入参政会主席团;承认边区和敌后抗日政权等。同时声明,在以上各点见诸明文且能保证落实后,共产党可以出席参政会。
  当周恩来以个人意见向国民党代表张冲口头提出上述临时解决办法12条时,张冲最难回答的是两集团6个军的向题,他只愿提10个师4个军,分属两集团;关于维持现在防地,他只承认在改编前的临时办法,以后的以正规军在华北,游击队留华中;关于敌后抗日政权的地位,他也只谈到实施新宪制、讨论各党及各群众团体的地位时,一并讨论。
  蒋介石为加紧拉拢其他抗日党派,便又向共产党施加政治压力。2月28日,再次派张群集合一些抗日党派代表在张君劢家,对中共关于组织党派委员会和出席参政会的有关意见,进行商谈。11时代表们晋见蒋介石,蒋对特种委员会完全同意,嘱起草规程,并拟议人选,容纳各党各派,包括中共。唯对中共参政员出席问题,如决定不出席,唯有根本决裂。代表们从蒋介石处出来后,便到曾家岩50号周恩来住处,劝告中共要认识到现在是分水岭关头,共产党必须对蒋介石的意见引起高度注意。
  这天下午,国民党召开国民党参政员大会,由蒋提出参政会主席团候选人:蒋介石、张伯苓、张君劢、左舜生、周恩来,如共产党不出席,则改选为吴贻芳、黄炎培等。张群等再到曾家岩周恩来住处,将这一消息通知中共。并约定当夜如延安有回电,就立即告诉他。
  这天晚上,重庆各方面都在关心着、等待着中共参政员出席的消息,蒋介石的侍从室从晚上到早晨通夜不停地向参政会秘书长王世杰处打听消息。各抗日党派的主要领导人都集聚在张君劢家里,等待消息至深夜一点半。从头日夜到次日晨,蒋介石连续派张冲、黄炎培、梁漱溟、左舜生、沈钧儒等两批特使到中共代表团住处,迎请中共参政员董必武、邓颖超出席会议。董必武、邓颖超以中共中央没有指示,“个人不能作主”为词谢绝。
  3月1日,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一次大会在重庆国民大会堂开幕。会场上,100多国民党参政员鸦雀无声,任各抗日党派代表提议,蒋介石无精打采地讲了话。会议在各党派代表的坚决要求下,最后决定延期一天,等候延安回电,继续要求中共参政员出席。
  蒋介石一再作出“让步”,使一部分抗日党派人士对他发生了某些幻想。张君劢、罗隆基急于求效。张是蒋介石提名的主席团成员之一,想登主席团;罗隆基颇为激进,但认为中共可参加试一试;左舜生认为蒋之表面让步,中共如果出席,国民党得到了面子,中共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同情;有的代表虽然不满意国民党政府,但要求共产党再忍一次;有的代表认为一切都无大希望,但愿走一步看一步,也劝共产党再试一试。总之,各民主党共同表示:只要共产党出席,蒋若再失信哄骗,大家愿与共产党一同进退。
  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向各抗日党派作耐心的说服工作,并提醒他们,不要轻易上当,防止被各个击破。就在国民参政会延期一天的关键时刻,周恩来给中央发去电报,说:“毛主席,现在已是十八点了,我已一夜多未睡,……单就参政会的文章已做到顶点”,“今晚决不能见蒋,提出的条件具体答复都谈不到,更谈不上保证,延期两周已不可能,尤其预备会选主席团,更不会再等,故不出席与谈判仍是对立着,无法解决”。最后,他向中央建议:现在僵局必须打开,如参政会要开,就将停止军事进攻,政治压迫10项要求(共有20多件)于开会前直接见蒋,当面交他,要蒋立刻解决,其他基本问题,在参政会开会时讨论;或约同国民党代表张冲来延安谈判,这也是一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便是硬到底,硬到底的准备工作也做好了。但是中间的办法,现在是没有了。当夜,中央召开书记处会议,对出席参政会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后,由毛泽东代表党中央立即将讨论的意见急电周恩来等,明确指示:蒋介石正发动一切压力迫中共屈服,因此决不能无条件出席,但明令保证的条件他是决不会答应的,“因此须决心不出”,“只有熬过目前一关,就有好转可能,在半年内能解决善后条件,我应准备出席九月间的二次参政会”。同时,中央书记处还分析了中共参政员不出席这次参政会的有利条件,并断定在当时的国内形势下,“彼方对我绝无办法”,“我不出席,他亦无可奈何”。
  
  鉴于各抗日党派在国共之间奔走斡旋,为顾全大局,加强抗战,遵照中央指示,3月2日晨,董必武、邓颖超分别致函参政会和各抗日党派,正式用书面提出解决办法12条。主要内容:承认陕甘宁边区之合法地位;承认敌后之抗日民主政权;华北、华中及西北防地,均应维持现状;于十八集团军外,再成立一个集团军,共应辖有6个军。这个12条同第一个“12条”相比,在取销1月17日的反动命令并宣布自己是完全错误和废止一党专政等问题上作了让步。信送到之后,国民党代表张冲则借口“时间过急,等于哀的美敦书”,将中共“12条”退回。周恩来又再次将信和12条送去,并且声明再次退回等于破裂。黄炎培则认为“此是中共政策改变之故,否则条件亦已优厚,在往时求之不得了”。当日8时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一次大会召开预备会议,选举主席团。出席会议的参政员193人,其中国民党参政员占一百零几席。大会依其预定名单选出蒋介石、张伯苓、张君劢、左舜生、吴贻芳等5人为主席团。3月3日,参政会秘书长王世杰在参政会上报告中共参政员提出12条不出席参政会和同共产党代表交涉的经过。黄炎培报告调解国共关系的经过。4日,何应钦作军事报告,极力缩小新四军事件的范围,妄图用“军令”、“军纪”来抵赖蒋介石集团发动皖南事变的罪责。当晚,蒋介石向参政会国民党员训话,说国共总要分裂,不必惧怕,单从军事上他三个月可以消灭共产党,唯政治上尚不许可。
  3月6日,蒋介石在参政会上发表演说,坚持“军事国家化”,“军令”、“政令”必须“统一”的立场,但也向中共作出了一些让步,表示“即使中共参政员不出席,剿共事实亦不至发展”,并向参政会“保证”,今后绝无剿共军事,声明要“与全国友军亲爱精诚、和衷共济、共同一致,抗战到底。”
  正是由于在谈判中的斗争,蒋介石不得让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很大的发展。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也有新的发展。“新四军变成只受共产党领导、指挥的军队,不受蒋介石领导了,于是就麻雀满天飞,从十万人发展到三十万人,从三个省的地区发展到现在七八个省”。
  
  协调关系是为了促进团结,但更是为了确立蒋介石一人的核心地位
  
  国民参政会成立时,就是为了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以共同抗敌,共产党不断倡议,就在于为了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参政会的确部分地起到了这个作用。特别是在抗战初期,但后来逐步成为维护一党一人而促进统一的工具,协调关系似乎成了维护蒋介石一人的核心地位和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