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情系共和国粮食安全的周恩来

作者:何立波




  
  周恩来十分关心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在粮食紧张情况稍有缓解时,他立即提出,要从煤矿工人开始,对高空、高温、井下、水下等重体力劳动者给予粮食补助,之后又提出对高级知识分子、17级以上干部分别补助少量肉蛋和黄豆,以保证他们必要的营养和生活需要。
  对于各省百姓的口粮比例,周恩来也牵挂在心头。1962年,河北省反映他们口粮中的红薯干的比例过大,周恩来当即决定,把薯干调到北京,适当搭配供应。他自己带头在家里吃起了薯干,并让各地来开会的干部也尝尝薯干味道。
  当时,中央经常召开的讨论粮食问题的会议都是由周恩来出面的,所以李先念说过,管粮食、管吃饭的分三线:粮食部在第一线,由他们先同各省区协商,能够商妥的,就不上找了。第二线是李先念,粮食部商量不下去,就把李先念请出来。第三线是周恩来,李先念同他们商量不下去,最后就把周总理请出来。于是,周恩来就把粮食部领导人带上去拜访,一个省一个省地定。那时,调动500万斤粮食,都要报告周恩来。
  对粮食工作,周恩来不仅从宏观上加强管理和决策,还十分注意粮食工作制度的改革。现在粮食部门执行的粮食年度,就是1962年周恩来亲自定下来的。当时的粮食年度是从7月1日到下年6月底,而夏收小麦在6月即开始入库,正好跨了两个粮食年度。周恩来说,这个办法不合理,应当改一下,要让当年生产的粮食当年就应该能用上,这是个原则。经反复研究,粮食年度改为从4月1日起到次年3月底止。这样,北方最晚的庄稼已收割入库,南方最早的粮食还未收割,可以做到当年生产的粮食,当年使用。这虽然是个具体问题,但牵涉面很广,各省过去的统计概念和数字都要重新改过。周恩来把这件事向毛主席汇报并征得同意后,亲自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宣布。
  还有许多关系到粮食调运的工作,周恩来也亲自过问。1961年,全国在调粮过程中,因运力不足,遇到了许多困难。粮食部向周恩来汇报后,他立即与外贸部门打招呼,迅速进口了1200多辆汽车交给粮食部使用。从此,粮食部门成立了汽车总队,大大增加了中央机动运粮力量,在粮食供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河北、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辽宁等北方8省市区,长期以来灾情较重,经常出现粮荒。为此,国家每年需要从长江流域各省调进大量的粮食,称为“南粮北调”。为了扭转“南粮北调”,解决这一地区抗旱防涝问题,1966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北方8省市参加的抗旱会议,会上提出成立北方农业领导小组,周恩来亲自担任组长,并兼任河北、北京等省市的小组长,亲自抓这项工作。
  周恩来直接抓粮食工作,是从1959年开始的。1962年夏,周恩来给中央机关下乡调查人员讲话中,讲到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10个问题,第一是农业问题,第二是国家支援农业问题,第三仍是粮食问题。等到这年秋收后,12月周恩来讲话,才说过去三年是粮食紧,现在粮食产量已逐步上升,但是,棉花又最紧了,成为农业上的关键问题。粮食产量逐年回升,到1965年已回升到3891亿斤,城市供应就比较好了。为了解决6亿人民要吃饭这个大问题,周恩来呕心沥血,把粮食问题逐渐解决了。
  
  身体力行,节约粮食,与百姓吃同一锅饭
  
  在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以身作则,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陈国栋到国务院开会,到吃饭时会议完不了,经常同周恩来一道吃饭,主食是窝窝头、馒头,有时有点面汤,菜是白菜熬豆腐,有时里面有点粉条。有一次,周恩来在家里同李先念、陈国栋、杨少桥4人讨论粮食问题。到了中午,邓颖超招待他们吃饭,也是四菜一汤。周恩来和邓颖超自己花钱请人吃饭,但由于每个人的粮食是定量供应的,还不免要向客人收粮票。1962年4月2日,周恩来和邓颖超邀请前线话剧团负责人、编剧、导演和主要演员到家中做客,对他们创作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给予鼓励。吃饭中间,邓颖超说:“今天是我和恩来同志拿自己的薪金请客。现在粮食定量,很抱歉,还要请每人交3两粮票。”
  1961年5月,周恩来在河北武安县(今武安市)进行调查研究。当时中央有规定,在经济状况没有好转之前,中央领导人带头不吃肉蛋禽。武安的公社干部们不敢破这个规定,但他们不忍心让周总理喝玉米面糊糊,公社食堂拿出当时最好的粮食招待:午餐桌上有馒头、红薯和面条,另有4个素菜。周恩来心中有数,第二天他要求到一个大队的食堂去吃饭,由于公社干部事先打了招呼,等周恩来去时,社员们全都提前打了饭走了。结果大队这顿饭吃的和公社一样。
  第三天,周恩来到一个没有准备的食堂,群众已经吃过饭了。司务长刘中山、炊事员王三贵等人见周总理进来了,忙迎上去。周恩来同他们一一握手,询问他们食堂有多少人在吃饭,有几个炊事员,工作忙不忙。这时,周恩来看到锅里还有剩下的玉米面糊糊,就对炊事员王三贵说:“我在你们这吃点饭行吗?”王三贵一听周总理要吃饭,看了看锅里的糊糊,为难地说:“这……”周恩来和蔼地说:“这就可以嘛!群众能吃的我就能吃。”王三贵看周总理真的要吃,就拿起碗来准备给他盛饭。这时在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把碗要过去,从口袋里掏出手绢准备要擦碗。周恩来说:“这没关系。”他把碗接过来递给炊事员,盛了玉米面糊糊,就着咸菜吃了起来。在4天的视察中,他坚持与群众同吃一锅饭。
  1962年五六月间,为贯彻党中央大幅度调整国民经济的重大决策,周恩来、邓颖超在东北三省工作了一段时期。到东北后,周恩来就对管生活的同志“约法三章”,说:“有几样东西不能吃,鱼、肉、蛋,肉制品也不行。毛主席在党中央带头,我在国务院带头。群众有困难,做领导工作的更不能特殊。”按照周总理的规定,每顿饭只能给他做两小盘素菜一个汤。一次,周恩来来到鞍山,餐厅给他做了四菜一汤,他亲自端下两个菜,告诉留下来下顿热热吃。周恩来点名要的东西有两样,一个是让弄点地瓜粉,早晨冲着喝,一个是高粱米,保证每天吃一顿粗粮。同志们担心他不好消化,周恩来说:“东北人民能吃高粱米,我当总理的为什么就不能吃呢?”
  吉林是农业生产比较好的省份,在吉林视察期间,当地政府出于对周总理的热爱,知道北京供应紧张,早已做好准备。早餐准备得很丰盛,周恩来、邓颖超立即提出了意见。邓颖超用红铅笔写了一个菜单:“山珍海味、名贵食品禁吃,肉蛋和油炸食品少吃,多吃面食和粗杂粮。”油炸品少吃,是因为当时全国食油也很紧张。这个菜单送到了食堂,一位老厨师看了十分感慨说:“我做了几十年的饭,所见到的都是要吃高级山珍海味的菜单,从没见过这样的菜单……”
  在旅大(今大连)视察期间,周恩来下榻在大连宾馆。深夜,周恩来仍在灯下工作着。这时,服务员小刘给他送水。周恩来便亲切地请她坐下,用拉家常般的语气,从问多大年纪,家里有几口人到做什么工作,同小刘攀谈起来。周恩来问:“小刘,你家的粮食够不够吃?”小刘回答:“基本够吃。”“听老人讲,若是在旧社会,遇上这么大的灾害,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呢!目前虽有些困难,但有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困难也是暂时的。”周恩来对小刘的回答表示满意,对她说:“你说得很对。今晚请你坐一会儿,就是要同你商量一下克服眼前困难的事。”小刘顿时惊诧不已,周恩来说:“现在城乡人民生活都有困难。农村就更艰苦些,口粮标准低。目前正是大忙季节,社员们每天起早贪黑,农活很重,又吃不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实在不易呀!小刘你懂吗?”“我懂。”“那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国家现在有困难,拿不出更多的粮食调往农村,请城市的同志每人每月节约1斤粮食支援夏锄,你看行不行?”小刘果断表示:“我们保证做到。”周恩来笑笑说:“你一个人做到能解决多大问题?我是问你,如果城市人民都这样做,是否能行?”小刘低头沉思着。这时,周恩来说:“看来,这个问题一时不好回答。这样吧,我给你个任务,请你和家里人、周围同志商量一下,看有没有可能,但不要说是我说的。商量的结果,尽快告诉我,一定要讲真实情况。”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