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期

呼吁名作家放弃文学优先权

作者:王英琦




  与人类所有的竞争机制一样,文学评奖亦是个双面刃。一则对激励作家(尤其业余作者)的创作,尽快得到社会承认是个促进手段(如今多成“促销”手段),一则由于不可能绝对公正,潜伏着侥幸与不义,故又极易派生出种种名誉假象和残酷倾轧,引发人心失衡、邪恶能量滋生。尤其在当代文坛日渐腐败的情况下,它的负效应、恶因果更是显见。这使我想起1989年第一次举办的全国散文评奖。我和十几位散文作家都被荣幸预选,且名字见了报。结果,唯我被无情涮掉。这次打击对我来说是致命的,也是救命的:从此我走上了不向外部求名利,向自己要潜能的求真求道坎途。
  就我自己来说,这一生就像工人做工、农民种地一样(这些最底层的劳动者从无任何光环与名声可依赖),除了以笔为媒,以文面世外,不可能再参与任何官方的或民间的评桨活动。但我不敢保证今后再不会发生此类意外的评奖事件。也不否认对许多作家、作者来说揽上一项或几项奖,确实是得到“文学优先权”和社会承认的最快最佳方式。然而文学评奖毕竟名额有限,属紧缺稀有资源,倘大家都去争,都在这方面“做功”,势必导致文学奖项的“通货膨胀”、价值贬值,最终造成对文学本身创造功能的忽略和对作家人格品位的降低。
  我有个想法,倘那些大腕作家、获奖专业户,包括那些具有潜力夺冠、且又自愿放弃“优先权”的作家,能率先带头自觉地“功成身退”不参与各类评奖,以便把更多的机会和荣誉——把那最珍贵的一票,让给那些更需要得到承认的具有真实文学实力的作家,那对协调平衡整个文学工作者的心态,恢复、稳定中国文坛的秩序(起码他们会这样想:既然X X都未评上,我评不上也是自然),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良性效应啊!
  我愿意相信,许多作家乃至一些名家,之所以看重并参与奖赛,也多是“被迫”的。因为这个世俗的社会往往正是不看作家内在价值,只看他头上的光环。特别对那些具有良知和道德情感的作家,若想发出真理的声音、救世的檄文,更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行不远;行不远,则事不成”。但衡量一个作家人格的最高标志,不就是看他是否敢于在“难舍处舍弃”,主动安心地吃亏、弃权,推迟名誉的获得么?不就是看他能否把依赖外界承认变为依赖自身的主体力量,在最后的人生阶段——在“对象化的世界”中,不仅赢得人们“心的点头”,且发出真理的声音么?!
  至于我个人,虽则在早年不公正的竞争与近年“绝望的坚守”中几乎耗尽心力,所幸我终于找到了心中的信仰,超越了一己自我,加上快八年的“内外双修”,如今可谓脱胎换骨,灵肉全变。正像我在《背负自己的十字架》书中所说,我此生活着的终极目的只是一个:守柔处弱,变动不居,彻底放弃前半生的急功近利,竭力在后半生用新开发出的全方位潜能,试试一个人在不赖外力、不戴光环的情况下,能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实现自我的真实价值,得到人们最终的认可理解,以证明公正与至善法则的最后胜利——普适有效性。激励更多没有外援,长期忍受不公命运的人,坚持高昂人的主体精神和奋斗意志,最终为自己争得人性的全部尊严和伟大自由!
  请让我用我最喜欢的尼采的一句话作为此文的尾缀:
  “带上你的爱和你的创造,走向你的孤独吧——兄弟!许多年后,正义才会踉跄着、跛着脚,跟在你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