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酷评与暗算

作者:刘心武




  如今的酷评,百分之百来之民间,无论它怎么个酷,不影响我每月领工资,也不影响我投稿挣稿费(甚至因为有那酷评,本已边缘化的我,还会被传媒短暂地唤回到中心,甚至约稿反多起来),当然更引不出什么运动,什么斗争,更株连不到同类和家属亲朋,更何况酷评是在公众话语空间里进行的,是明枪不是暗箭……
  ·作者·
  问:你对酷评怎么看?
  答:是各种批评文本中的一种具有刻薄风格的文本。
  问:你遭遇过若干次酷评,心情如何?
  答:刚看到自然不愉快,但多半很快释然。
  问:真的吗?如果那酷评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刻薄过头、人身攻击,你也能够释然?
  答: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是酷评的常见手法。人们常要求批评者全面,其实真正的全面只是一种理想,能够尽可能顾及多个方面就很不错了。片面的批评不一定都是酷评,捧场的批评往往要比酷评更离谱。酷评者的片面往往是天真烂漫的,像顽童恶作剧,抓到写作者的一点纰漏,会高兴得跳起来,从那一点生发出许多的攻讦,你读那文字时会感到他在心跳加速:啊呀,你这么个(名人、大家、当红者、暴发户……)也有今天!我可得好好消遣消遣你!……如果被他抓到的不是一般的纰漏而是不小的漏洞,那他简直就要连续后空翻好多个了!酷评者多半是精力旺盛的人士,生理上心理上都有富裕的热量需要挥洒。纵观当今文化界的批评状况,其实谀评的量是最大的,那不是攻其一点,而是颂其一点,不计其余,读来令人肉麻,远不如酷评可爱。其实现在酷评的数量也还很有限,因撰写酷评而引人瞩目的堪称酷评家的人士也还不多。你说刻薄过头,不知那“头”如何厘定?人身攻击,那是有法律标准(至少是司法解释)的吧?我虽遭遇过刻薄的酷评,却没觉得人家的文字构成了对我具有法律意义的人身攻击……
  问:从实招来,你就不记恨那对你刻薄酷评的人吗?
  答:恨当然恨,就是刚读到那文字时,觉得“刁民难缠”,如果人家恰恰抓到了自己真实的疏漏,就想你怎么就忽略我还有那么多的真知灼见呢?如果人家是夸大、变形了事实,那就更牙根痒痒,委屈,怨怼。但我真的只是恨那么一阵而已,从不记恨。我基本上没有还击过,倒还写过鸣谢的文章。鸣谢,就是人家虽然刻薄,但总归对自己起着提醒的作用。
  问:你怎么能做到这一点?
  答:因为如今的酷评,百分之百来之民间,无论它怎么个酷,不影响我每月领工资,也不影响我投稿挣稿费(甚至因为有那酷评,本已边缘化的我,还会被传媒短暂地唤回到中心,甚至约稿反多起来),当然更引不出什么运动,什么斗争,更株连不到同类和家属亲朋,更何况酷评是在公众话语空间里进行的,是明枪不是暗箭,往往我自己没有回应,另外的好事者却出来说公道话了,过段时间,回味起来,遭遇酷评竟跟中了一张怪彩票也差不多,说是怪彩票,就好比中了个让我去免费蹦极跳的奖,我连过山车都不敢坐,怎敢蹦极?但这事情毕竟变得有趣起来。我有时候会跟武则天一样……
  问:就是读到骆宾王起草的讨伐她的檄文里“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的超级酷评,不但没有气疯,反而扑哧笑出声来?
  答:正是。酷评的文本大多有特点,里面常有极其有趣的逻辑、文句,令人忍俊不住。酷评多半也就是趣评。酷评我的那些文字,当然多半是时过境迁以后,回忆起来时,才进入到“审趣”这个境界,会不禁微笑感叹:亏他想得出、写得出啊!好玩,真好玩!
  问:读那些酷评他人的文章,你会不会有快意?
  答:我的人性也存在阴暗面。如果被酷评的是我喜欢的人,我会反感。但如果被酷评的是跟我不相干但知其大名的人,则会有快意:噫,您也总算遭了一回嘘吧?可见这世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并非是毫无缺陷。我承认我读某些跟我无涉的酷评时会跟着那酷评者的文字欢快游动,仿佛在人造海浪里玩耍,又仿佛吃一锅麻辣烫,欲罢不能。当然,那只是一种肤浅的快感。到头来,酷评并不能影响我对那被评论者的社会性总体评价的认知。
  问:这么说,你还是相当地贬低酷评的价值。
  答:我是不能高估它的科学性价值。这也许能引出酷评家的一篇新酷评来。但我其实想说的是,在我们的公众话语空间里还存在着某些不该有的禁忌时,酷评起着宝贵的刺激作用,在这种刺激下,也许我们的公众话语空间会得到展拓。我这样评估酷评,难道不是又会让另外一些人士觉得是赞扬过头了吗?
  问:真所谓好人难作。
  答:我也不想充什么好人。作个正常人吧。
  问:你几次提到公众话语空间,又是什么民间话语空间,又说什么酷评是明枪不是暗箭……这里头是不是还藏有别的意思?
  答:有点别的意思。我想我能容纳公开的,来自民间的明枪(而且所发的子弹并不能使人伤残致命),那是因为,我在人生历程里遭遇过暗算。最严重的有两次。相隔恰好三十年。一个社会作为一种复杂的存在体系,当然不会只有明处没有暗处。有的暗处,有的暗箱操作,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的一种正常状态,比如军事机密什么的。我说的暗算,与此类事物无关。青年学生,文化人,关心政治、自愿参与政治,目的应该是推进社会进步,使其更公正、民主、健康,利用依附政治的手段揣肥自己,如果不主动害人,虽可鄙,我也不一定恨他,但是有的家伙利用政治情势来暗算同类,企图“以人血染红顶子”、“卖人肉包子”,这我就一定不原谅他。当然,时代在进步,政治也在进步,如今搞政治暗算的小人得逞的几率是越来越趋小了。不过,我也还在留神。诬陷性的“小报告”,一度是暗算的重要手段。想起这种暗算的阴鸷,抚摩着自己心灵上因暗算所留下的伤痕,我就觉得公开性的民间话语中的并不具有实际杀伤力的酷评文字,其实真是可爱!甚至可以说,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象征,是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基本健康的制衡力。有什么刻薄话亮到桌面上嘛!
  问:你就不怕你这种态度,会招来大批的酷评吗?
  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2003岁尾 温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