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想起一件类似的往事

作者:方仲秀




  《西安晚报》发表了韩石山一篇批评陈漱渝的文章,陈先生用政协委员专用的“社情民意用笺”投书有关省市委宣传部,要求处分报社相关人员一事,经韩石山撰文披露,已成了一件轰动文坛的不大不小的事件。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陈先生一时犯糊涂才出此下策。然而,据我回忆,陈先生做这样的事,肯定不止这一次。
  1998年秋天,《文汇读书周报》有个点题征文活动,11月7日刊出鲍健的一则短文,说是眼下的学术著作,竟也错误百出,对读者极不负责,并举了陈漱渝主编的《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为例,说其中充满了可与盗版武侠小说比“错”的错误,他买了感到后悔不迭。这本书我曾见过,编校和印制都很差。按说一个读者发表了这样的意见,编书人应当引以为戒,下次编书时认真些就行了。可是这位陈先生不是这样,反而老羞成怒,投书报社予以反驳,说鲍健买的是本盗版书,并嘲讽说,这只怪鲍健“生活经验不足,只知道武侠小说有盗版本,而不知其它畅销书也可能出现盗版本”。同时训诫鲍,如果买书时“翻开第一页略微看看,就不至于浪费这二十九元八角了”。言下之意,凡盗版书第一页都写着“这是盗版书,请勿买”似的。鲍先生说书中错处甚多,陈先生对此倒是坦然面对的,说“当然,此书的正版本并非没有缺点,也有校勘上的错误——特别是图片说明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错字”。听来好像正版书中的错字不算错字似的。再说,哪本书里文字上的错误,不是“校勘上的错误”?更可笑的是陈先生为自己拉大旗作虎皮式的辩护方式。为了不歪曲陈先生的原意,且抄录原文如下:
  我主编这本书,是因为毛泽东同志肯定了鲁迅这种战斗精神和方法。毛泽东说:“鲁迅的战斗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所有向他射的箭,统统接过来,抓住不放,一有机会就向射箭的人进攻……‘一个都不宽恕'。我们要学习鲁迅的这种战斗精神和方法。”(《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记录稿》,收入《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这本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得到了好评,发行量也相当不坏,并没有让买它的人都感到后悔。(1999年1月30日《文汇读书周报》第五版《来函照登》)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芽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再高,也没有让你书中“有校勘上的错误——特别是图片说明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错字”。至于说“并没有让买它的人都感到后悔”,就更是奇了。再糟糕的一本书,也不可能让买它的人“都”感到后悔的。比如图书馆的书籍采购员,肯定不会后悔。而没有“都”后悔,就可以证明鲍健先生后悔了就不是事实,就是造谣,就是诬蔑吗?
  如此歪理邪说,都还罢了。最可笑的是,为了发表这篇文章,同时证明自己绝非一般人,陈先生在给报社的信中还特意附上了自己的全国政协委员证的复印件。这事儿可参看《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1月30日第五版上署名该报“编者”的文章。文中说:
  我们在“点题征文”专版中,选登了一篇对《一个都不宽恕》一书编校质量提出意见的来稿。此后,我们收到陈漱渝先生的来信,对此进行了批评。陈先生非常认真,还附来了担任政协委员证件的影印件。其实,本报选刊文章从来不看作者的地位高下,来头大小;特别是对我们的批评文章,只要属实,我们都乐意发表。
  “编者”还说,鲍健先生的那本书,确实是从正规书店买的,而不是像陈先生推测的那样是从书摊上买的。
  此后,这件事如何发展的,陈先生有何进一步的举动,我们皆不得而知。只是揣测,依陈先生对“亮出自己身份”的执著劲,他可能不会善罢干休的。我想起这件读报的往事,并把它写出来,无非是想证明,一个人有了一种“偏好”之后,就不容易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