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千回百转的寻觅

作者:邢秀玲




  周彦文是一位直率豪爽的北方汉子,侠义气质和“骑士”风度兼而有之。为文也和为人一样,字里行间满载着真情和真诚,找不到虚伪和矫饰的痕迹。他的经历,他的思想,他的人生,都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你的面前,就像遇到一位肝胆相照的朋友,和你促膝交谈,分享他的喜悦和成功,也分担他的痛苦与挫折。倾听他的诉说,你无法不受到感动,如果你有和他类似的遭际,还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最近,读到他的散文新著《寻找自己》后,更令人对他刮目相看。
  在当今讲求门第的世风下,许多人恨不得从祖先中挖掘出名流显贵来,以便证明自己的先天优势。而彦文毫不顾忌地写他逃荒流浪的童年,写他满面尘埃的农民父亲,写他的母亲抛夫弃子,狠心地离家而去……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丝毫不回避“文革”初期的盲目和狂热:参加过大学校园里的武斗场面,以铁撮箕做铠甲,将暖气管当长矛。还揭发过一位“小业主”出身的同学,以求得到红卫兵组织的认可……
  凡是亲历过“文革”的人都清楚,谁能不积极响应“革命造反”的伟大号召呢,除非是被打倒对象。岂止是同学之间互相揭发,教师间更是互揭老底,刺刀见红。即使在一个家庭里,父子绝情、夫妻反目、兄弟相残的悲剧也时时发生……周彦文在写“文革”的篇什中,提到“窝里斗”的种种表现,满含讥诮:“整个‘文革’就是一架绞肉机,每个人无一例外地放在里面绞!既挨整,又整过人。”
  “文革”结束已快30年了,但很少看到如此深刻的见解,更难看到真诚的忏悔。有的人高唱“青春无悔”;有的人标榜“坚持真理”;还有“文革”时的风云人物又高举“红宝书”到处招摇;更多的人讳莫如深……既然人人都是受害者、无辜者,反思“文革”灾难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污点也无从洗刷。
  由此看来,彦文能够翻捡往事,剖析自我,不仅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而且表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力量。正因为有这样的反思意识,他对“改革开放”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看得比较透彻,一针见血,如:“‘文革’窝里斗,如今又吃窝边草”;“在痞子经济和痞子政治中一样,往往是实干的人被虚混的人所吃,诚实的人被奸诈的人所吃,杰出的人被平庸的人所吃,美好的心灵被丑恶的心灵所害”;“天使跨不过去的地方,痞子一步就跨过去了”……像这样独到的思想锋芒,在他的散文中比比皆是,熠熠闪光,读后让人铭肌镂骨,难以忘怀。
  集子中,让我受到震撼的还有长达4万多字的《李纪周、程辛联触我痛与思》这篇纪实散文。原公安部副部长李纪周是周彦文在人民大学的同届同学(其妻程辛联亦是同窗),在“文革”中保护过他,毕业后又有过几次接触。从他笔下看到的李纪周是一个皮肤白皙的“美男子”,言谈举止儒雅得体,其父辈是参加过长征的“老革命”,“文革”中饱受迫害,本人也曾受到株连。这样一个“根正苗壮”的革命后代蜕变为一个贪官,让人有点意外,也有点惋惜。彦文引经据典,对他的堕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他认为:在金钱的海洋中,道德淡化成孤悬海外的小岛。尽管李纪周、程辛联位尊名显,但仍然拒绝不了“不要白不要”的钞票,他们被臆想中的天堂吸引,却迅速堕入地狱。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堕落比死亡跑得更快。”
  作为同学,尤其和程辛联相交非薄,对于他们的命运,不能不感慨,不痛惜。但他决不会糊涂到替贪官开脱、辩解。他激愤地写道:“枪毙一个贪官比枪毙一千个盗窃犯对社会有益。共和国的公安部副部长,不是小官,为民造福,可造大福;为害人民,那就是大害。”接着,他笔锋一转,直指问题的要害:贪官的大量产生,难道仅仅是贪官个人的悲剧吗?如果一个人跌入万丈深渊,别人仅仅从中欣赏到“从天堂到地狱”的恐怖和“精彩”,那除了残忍,还有什么!如果让“欣赏者”当官,很可能重蹈覆辙。要不然,“前腐后继”的怪圈何以屡见不鲜!“腐败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缺乏制约腐败的社会机制。”
  近十多年来,彦文从北京漂至广州,他将敏锐的目光投向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弊端,冷眼相看文人下海,美女堕落;扼腕慨叹灵魂失守,诚信缺席;更为权钱交易,假公济私痛心疾首……他很少描写南国的碧海蓝天,花香鸟语,他的笔是“投枪”和“匕首”,专门投向阴暗的角落,刺向鬼域的心窝。
  在当今文坛,我们见够了吟风弄月,轻歌曼舞之作。为了取悦读者,也有人将一己的隐私恋情诉诸文字,甚至将赤裸裸的性爱感受公布于众,以求“轰动”。但这样的作品,无论写得多么精彩、缠绵,终究摆脱不了渺小和委琐。而涌动在周彦文散文中的焦虑与忧伤,无奈与愤懑,追求与思考,期待与憧憬,绝不仅仅是属于他个人的,更大程度上是属于社会群体的。因此,当我们读他的散文时,屡屡被他袒露的真情所打动,为他犀利的文笔而折服,对他幽默的语言报以会心的微笑。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去年夏天到过的海德堡大学。这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校舍已很陈旧,四周没有围墙,一点不像高等学府的样子。但在它的讲台上,回荡过哲学泰斗黑格尔的声音;从它的教堂里,走出过哲学家费尔巴哈、费舍、雅斯贝斯;造就过九位诺贝尔奖得主;音乐大师舒曼也在这里找到了灵感,从学法律转为学音乐……因为该大学建校六百多年来,一贯倡导“自由的精神”、“活泼的风气”,所以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在清新、自由的花园里,才能绽放奇葩,结出硕果。周彦文已在千回百转中觅到这座花园的入口,他是幸运的,也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