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你咋不去当省长(外一则)

作者:王 蓬




  深信,但凡写作者都会遭遇尴尬。比如,当年“陕军东征”名声大噪,之后,其领衔作品《白鹿原》又获茅盾文学奖并列榜首。于是,周围朋友便对我十分关切十分友好地说:“你咋不写个《白鹿原》,也去得个大奖多好!”
  是啊,同样写作,同样是作家,你怎么不写个《白鹿原》呢?不必忌讳,文坛自古名利场,谁不想写个获奖作品,一跃龙门身价百倍,各地邀开笔会、编辑争相约稿、出书、出国、当代表、当主席,各类好事接踵而来。可以说,但凡写作者没有不树雄心壮志、不想写部得彩儿的好作品的!
  但问题在于你写得出来吗?回答是残酷但又是肯定的,除了陈忠实,别人并没有写出《白鹿原》。全国六千多中国作协会员,肯定都写出过属于自己的作品,但显赫如《白鹿原》者则为少数。写没有写出《白鹿原》,这其中除了作家自身生活阅历,学识修养与写作功底外,还有社会、时代、供需等各种客观因素甚至文明传承规律的制约,因为即便辽阔无垠的俄罗斯也诞生不了或不需要10个托尔斯泰。
  这就需要我们调整好心态,对各类名作诞生、获奖现象有客观冷静的认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包括文学在内的文明是一种点点滴滴、薪尽火传、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话本、三言二拍,甚至《金瓶梅》的诞生,就很难出现《红楼梦》。康乾时代,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包括建筑、园林、诗词、戏曲、饮食、服饰、礼仪都高度发达,到了需要和应该总结的时候。首先是历史和时代在呼唤一部如《红楼梦》那样的巨著出现。历史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选择了曹雪芹。全唐诗仅遗存下来便48000余首,诗人愈千。没有这庞大而众多的群峰托垫,也产生不了李白、杜甫两座高峰。
  即便《白鹿原》的诞生也并非偶然。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周秦汉唐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加之百年重大历史事件,圣地延安,西安事变。建国后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创作的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都影响和呼唤着这片黄土地上一部厚重作品诞生。应该说,时代的这种需要与呼唤也是非常严格地选择着作者,这个人必须是农民的儿子,对黄土地有血脉般亲缘的继承;又不能远离城市,否则就远离了城市文明和现代脉搏;又必须对文学像宗教般的虔诚和具有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陈忠实不仅具备这一切,还在白鹿原下那座土房子中从构思到搜集素材,遍阅方志,然后从动笔到完稿,苦熬六年。我曾去看望过忠实,这也是他的故乡,村落沿灞河川道一线摆开,屋后便是厚重延绵的白鹿原了。我去是早春,透凉的河风吹动光秃秃的树梢,四处裸露着黄土,整个感觉是苍凉。忠实说写作《白鹿原》最深的感觉是孤寂。他原不喝酒,那几年却喝光了家里所有的存酒,酒瓶在屋角成堆。下午便到白鹿原荒沟中去烧荒草,看火苗跳跃。夏天,川道奇热,他在院里紧挨原下挖了个地窖式地下室,就睡在里面避热。还下定决心,如果这部书再不成功,就与老婆在农村养鸡,再不去做空头文学家……这其中甘苦,非亲历不可体会万一,末了,方有至今已印刷达百余万册的《白鹿原》存世(数倍于此的盗版不计)。百万读者岂可收买?只能归功于作品的魅力令读者倾倒。
  单是这种阅历,坚韧和毅力就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具备。我们没有写出《白鹿原》,但写出了其他作品,丰富了文学也丰富了这个产生《白鹿原》的时代,丰富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积累,也应该是种贡献,也就应该心平气和地继续自己的写作。
  “你咋不写部《白鹿原》”的关爱使我尴尬之余产生了这些想法。当一位做县长的朋友再发问时,我也十分关切十分友好地对他说:“你咋不去当省长?”
  县长一愣,笑了。
  
  调进文联
  
  由于主持一个地方文联工作,必不可免有许多事务工作,其中最麻烦的是不时有人要求调进文联。这大致有两类人,一类是专业或准专业人士,发表过两篇文章,自费出了部书,唱歌获了行业奖励,一幅书画或摄影入围了手机杯或美酒杯展出,一个舞蹈获得绿色或朝阳比赛参赛奖……于是,便雄赳赳以新人新秀自居,理直气壮要求调进文联。
  另一类与各种艺术门类无涉却与领导有关,或持条子或有电话关照,目的一样,调进文联。
  但是无论调哪类人都非常麻烦,一为编制所限,二受文联职能制约。文联作为各级党委领导的群团机关,系全额拨款的财政供养单位。近年消肿减负,定员定编,控制严格,按人头拨工资经费,“一个萝卜一个坑”。调进文联,无非吃皇粮无风险求安定,且养老医保无后顾之忧。但无编制则无工资无经费,增编比登天还难,这倒成了一个拒绝麻烦的最好借口,你看,文联没有编制,谁也没有办法,除非你能搞到编制……
  即使文联有编制空缺,调人也常陷入两个误区。一方面文联上对党委、政府,下对各专业协会,其职能是“联络、协调、服务”,年初计划、年终总结,要审计、要考核,日常坐班、开会、接电话、听传达,一切与政府机关无异。即便由于文联本身性质,也需编刊物、出丛书、组织展览、演出、下乡、采风,需要的是既懂行、又能组织联络、协调服务、迎来送往,一句话能干活的人。因为事情很明白,国家既然花钱养文联,就有其社会职能。也就是有从业人员应该去做的一份工作,说白了这也就是你的“饭碗”。
  这也就形成误区的另一个方面,因为要求调进文联的人并不这么认为。要求调或能调进文联,说明自己是个人才、人物,有“两刷子”是凭真本事进来的,甚至文联本来就为他们这类人设置的,舍我其谁,我不进谁进!至于进来就应特殊的事情特殊办理,特殊的人物特殊照顾,那些扫地、擦桌子、打开水、接电话、接待作者、安排食宿,一类麻烦事都与之无关,谁让你们没出成果!当年鲁迅挖苦那些以为上帝会给诗人吃糖果的事情固然天真,却并未根绝且代不乏人。
  文联作为类同政府机关的群团组织,起草公文、上呈下达、争取经费、联络协调,是保证一个单位正常运转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会写诗文却并不一定会起草公文。诗文可以天马行空,充分张扬个性。公文却有严格规范,简练准确,容不得夸张与浪漫。公文艺文有各自的游戏规则,并不能互相取代。倒常有出过几本诗文的作家诗人写不了公文的笑话发生。
  那么,文联究竟应该调进什么样的人呢?其实建国半个世纪文联创建以来,已积累了行之有效的丰富实践。文联当然要集中各个艺术门类的领头拔尖人物进入主席团,但大多兼职不必调进,以便他们在各个领域继续发挥作用。文联机关则需要既懂行又能干事的工作班子,以便“联络、协调、服务”保证机关正常运转。尤其地市文联更应“小机关大社会”宁精勿滥。进的人不管有多高专业成就,进来就首先是工作人员。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功”,文联说到底仍是与业内人士打交道。编刊物、搞组联,均有足够的文化交流氛围,能够开阔眼界,提高修养,也学会和提高办事能力,还有利于专业水平提高。
  不可否认,文艺人才各行各业都可能产生,有些也确实需要改变一下环境,才能健康地成长。但又由于处在企业或农村、属于自负盈亏的单位,没有干部身份,没有文凭,没有职称。种种限制,无法调进文联。但真金不怕被埋没,先自助之后天助之,几乎是条恒定规律。我们便曾帮助过几个写作勤奋又有成绩的作者;尽管没有调进文联,却都调进县文化馆或企业工会,同样出了成果,得到成长。
  社会前进,时代进步,尤其竞争机制日趋完善,为各类人才脱颖提供了众多的竞争机会。如果真有本事,能干绝活,也不在乎能不能调进文联。我们这儿就有不止一位歌手唱红京城。再说当年曹雪芹也不知道有个文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