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都市文学的/地/域/属/性

作者:梁凤莲




  1
  
  当都市文学终于被置放在一个方方面面备受关注的位置时,显然,一个新的创作空间与研讨空间已经出现了。
  对于阅读的认同与喜好来讲,都市文学要具备现代化的相关元素,要展示时尚生活和现代意识,是关于都市热门的焦点和矛盾,股市、博采、性解放、博客、女权主义、同性恋,诸如此类,要有感官的刺激与热闹等等。
  而对于创作而言,对都市的文学演绎和再现还必须揉合双重的成份,一方面,命题和故事要围绕着都市的时空而展开;另一方面,矛盾与冲突的基点和使命,又关联着文化底色与格调的问题。于是乎,文学对当下的都市小说的诉求,除了要具备各种所谓都市的元素,比如说要有此种生活所赖以存活的土壤和空气,还要有与此相关的特征,或者说精神向度,此外,还不能与文化剥离。不然,都市文学离厚重沉实就会有着相当的距离。
  但是我们却面临着双重的困惑,一种是直接来自于生活经验与生存刺激的,中国的都市存在的时间与数量几何,中国人对都市的认知与经验几何,这里面究竟有多少分量能经得起推敲和审视;另一种是对都市生态及其生活的把握、沉淀与认知的穿透力与判断力,是让人信服的还是飘忽的。
  于是,先天不足与后天欠缺,使都市文学的存在与表达都有着遗憾和漏洞,有时甚至滑落到似是而非,或者可疑的地步。不妨提出数点商榷与质疑点:
  质疑之一是,都市的文学表达就是一些时尚与潮流的,或者是现代化进程中那些相关的元素的展览与展示吗?比如时装、名牌、性病、酒吧、迪厅、贪污、堕落、形形色色一拍即合的爱情或者性欲,各种可供放松舒服的堂馆去处等等,人在其中,故事粘附其上,人是其中的“活动变人形”,场所在故事里是一些符号或标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渊源契合的、具有共生性的吗?
  质疑之二是,都市文学展示生活的力量驱动,是否源自那些无忌与无妄的所谓信条,是否厚颜与无耻有足够的理由大行其道,欲念与欲望的放纵或走火入魔都是理直气壮的,要么是大言不惭的,要么是人性与原欲至上的,问题是,作为支撑的文化底蕴又是什么呢?作为价值刻度有没有相应的规范标准,假如还侥幸存在,又该依持什么作为尺度和审判?是否失信(信念或者信奉)与失范很多时候都是捆绑在一起上演的?于是,文学表达的无序与即兴随意也是理所当然的。
  质疑之三是,都市营生有没有生活质量的等级,尤其值得正视的是有没有道德律例的等级,在高级白领与娼妓之间,在官员与乞丐之间,真相是什么,生存的本质有没有获得同等反映的可能性。如是,创作的操守该不该存在,该不该被诘问?当文学的教化功能与导引功能被稀释与淡化后,都市文学的分量还剩下什么?写与读的意义何在,还经得起推敲吗?
  质疑之四是,假如不是空降,都市则又是如何在城市的积累上生长和延伸的?都市文学绝不仅是关于物质与欲望的单面,而是一个融汇与混杂的复合体。在都市的发展进程,如何与此在的文化产生关联与依存?同时相互构成融汇与分离的极端关系?而这些反叛与再生之间的极端过程,似乎是足以让文学的表达空前的丰富和多姿多彩。因此,需要澄清与认可的是,都市文学的文化表达是否有着本质的意义、本根的意义。
  质疑之五是,都市文学有没有原汁原味之说,什么是都市的汁和味,这汁和味仅仅是一些浮泛的现象,还是与此在的风俗民情、与此在的空气水分水乳交融、不可剥离?一方风土人情的禀性格调,是地域中的水土风物的渗润滋养,是世代人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也就是说此在那些有形与无形的文化,经由这样的文化,才能传输和衍传文学表达中的原汁原味,此在的生存真相与密码的揭示才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免却南桔北枳的变异,或者是张冠李戴似是而非的尴尬。
  
  2
  
  所以,当文学在城市,以及被称之为权力、财富、信息或者说时尚、潮流更为集中、拥挤、突显而具有控制与征服力的都市展开的时候,同样是需要获得一种精神的、尤其是文化的依据,获得源自于文化所提供的力量。
  而地域文化的力量,既有着俗世的一部分,几乎是无孔不入,和衣食住行的行为习惯等常态营生同形同构的,更有着意识形态的形而上的内容,比如情感取向、观念维度、品性的质感等,其综合的作用力,如同血缘或者宿命,似乎是可以把握的,又几近是难以操控的。
  而血缘则是知根、知底、知情、知性的集聚之地,是大到社会格局、小到家庭个人的精神存档,是一种与空气、水分、生存密码攸关的神圣签证。
  可以这么说,文学的地域属性就是其本根属性。根的意蕴一旦在文学的时空里展开,它就会成为一种符号和喻指,是生命在此在展开与合拢的证明和叙事,而这种本根属性的深浅与长短,又成了都市文学安生立命的基点和撑持,真相与常态就是这样展现开来的。在这种基质里,永恒性与深厚才有可能得以被揭示、被还原。
  这关乎到文学表达的信赖和忠诚问题,这可以视之为一种立场,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位,而取舍的尺度与标准,则恰恰是与文化相关联的。面对着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面对着多元并存无规矩也能成方圆的文化心态,当存在作为理由凌驾于精神的信念,甚至是信仰之上的时候,文学的存在被赋予什么面目,其实也就是一种选择。
  作为都市文学,有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有没有在本土生长并弥漫开来的独特言说,有没有地域文化的殊异性,这样,城市与乡村的分野,城市与都市的分野,才会突显出来。我想,这该是对都市文学拷问与追索的所在。
  正因如此,文学的本质支撑与内心自信,便显现了不可忽略的价值和意义。这涉及到真诚与尊重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敞开了两个维度:文化的真相与内心的真相。在个人与地域类分之间,向来是有着本根属性的差异的。
  所以,关于如何探索文学的都市化写作,或者是如何加强对文学的都市经验的把握问题,不妨有这样一个认定,那就是怎样和地域文化,或说本土文化,或说此在的城市文化,发生最密切的关联,从而臻至水乳交融的状态。文学的再现是一种本质的再现,文学的还原是一种本根属性的还原。
  
  3
  
  对中国的都市文学进行梳理的时候,不妨选择沿着海岸线排列的发达地区的城市,从特征到内涵都具备了硬软件的都市,如南方的广州,东方的上海,北方的北京,中南的武汉,来作为文本引述的三四个座标,把其摆放进一个文学框架里来对其中出现的文学现象进行解读,也就是用文学史的方式来思考。
  不难发现,这四地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都有着一种符号化的倾向,那就是追踪与描述着都市生活的浮泛表象,在此基础上寄生的生存历程与情感轨迹。这些作品迎合了对都市的追问与窥视。
  在这些作品里,确切地说这些出自不同方域的小说,都会给阅读带来各地不同的气味,包括生活的以及人物的,广州的都市文学有别于北京的形态,如张欣的都市白领奋斗与浮沉的历程,与徐坤笔下的知识女性,差异与神貌是一目了然的;如棉棉与池莉的都市表达,既不同形也不同构,也许可以藉此,去把握不同的生态在不同的地域的存在现状,而作为背景或底色的文化,无论是隐是显,都是在解读过程不可忽略的,在文学对生活的声色与汁味的还原表达中,文化的指陈和归属,在各种不可知的阅读与认同中,却可以获得共时性的转瞬即知。当都市聚积的信息越多,时尚的密度越大,文学表达中,文化的快速认知与显现就更有效,也许,这可以成为一个当下判断与识别的规律,了解与否、把握与否,仅仅是差之毫厘、却是谬至千里。
  
  4
  
  作为都市文学质的规定性,显然有一种本质的属性,而不是某类表层的元素所可以涵盖的,如酒吧、迪厅、名牌、性体验展览。
  结构化的关系中依然期待着对本质的揭示。在都市文学通常具备的几个架构中,关于生活与存在,即人与都市的关系;关于情感与情欲,即人与人的关系;关于事业与事情,即人与生存的关系。人跟都市的关系网络一般地纠结着,概念与表象是无法触及本质的。
  涉及到都市文学的地域属性,都市与本土之间会形成一种对峙关系,或者说是矛盾的关系。都市化的时尚与前沿性,会与沉淀下来的地域特性构成一种冲突,在冲突中生存与精神的裂变,既能展示现代化对人的逼迫,又能寻索本根属性对人的放逐。在寻找家园与流浪的迁徙中,在都市化与地域属性的角逐中,真相会浮出水面。
  真实的生活的滋味,真实的属于本土的气味与格调,必然有一种向下的引力,而不能在一种浮泛的表象中凌虚蹈空。
  都市在人心中的构建,如同文化在人们心中的构建,确定与不确定的因素,缠绕滋长着那种无法澄清的情感,这就是所谓血脉认同与血性回归,也就是一种根的意识。有了根,即使是平淡庸常的东西也会让人一见钟情、心生感叹,有了根,就会牵扯到童年记忆乃至祖辈血脉恩怨情怀,寄托了若干的复杂的情感,那种距离,有可能就是挥刀断流、欲说难休。而这样的情愫是敏感的、尖锐的,甚至是有那么点美好或神秘的,城市化积淀的过程,就是把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东西慢慢地融汇起来,然后,依恋和缅怀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拱出土来,长出有音质的叶片和有个性的枝干。
  此时,建筑其上的文学表达,还会空泛和虚玄吗?还会不着边际和飘忽虚妄吗?血脉认同的爱和文化契合的根的情义,足以构成一个空宽无边的、且又缱绻百回的艺术世界了,而在其中去探寻与发现,更有幸的是祈求灵魂的奇遇,则是创作的事情,是作家们的事情了。
  对于都市文学而言,创作有可能是理性的事情,即揭示所谓生活的质的规定性,而我认为,更应该是感性的事情,使小说中丰富的文化信息,归属于不同生活情调与气息的话语体系,使文学的文化表达鲜活和真实起来,使文学的文化标签与文化符号真正地被树立、以及被确认,使都市的文学存在与文化符号的共建成为相互成全的关系。比起现象来,本质与真相更为重要,比起时尚来,人性与情感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文学才可以让地域的灵魂之旅,在都市的时间与空间里无限伸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