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没人知道你是个作家

作者:魏得胜




  坐在电脑前,久久无法落笔。2005年秋,陈香梅一连访问昆明六天,我也连陪数日。陈香梅走后,我一直想写点什么,却无从入手。
  陈香梅这次旅程,起源于云南省新闻办公室李翔昌先生的发起与策划。李翔昌是丹增手下,二人公职在身,又都是文人,彼此的共识是少不了的。这便促成了陈香梅的云南行。云南是陈香梅与二战名将陈纳德相遇、相知、相爱的地方,故又把云南当做她的第二故乡。
  2005年9月6日,陈香梅到昆明后,活动频繁,一个80岁的老人,愣是精神饱满地全程走了下来,那真有点go home的感觉。在昆明,陈香梅女士无论走到哪里,开口必言“在这害”云云。这是北方方言,“在这里”的意思。漂泊海外六十年之久的陈香梅女士,回到中国,竟然也一口一个“在这害”,称得上是“乡音未改鬓毛催”了。
  以陈香梅女士80岁的高龄而论,陪同他的人,皆属晚辈,然却个个认得她、知道她。陈香梅在海埂边与媒体记者见面那天,地点就在一家建筑古朴的茶坊,那里专门制作传统工艺的普洱茶饼。当陈香梅被记者层层包围着的时候,顺着一股茶香,我走进一间窗明几净的小屋,两个姑娘在那里正以传统方式,为来宾调制10年一款的普洱茶(此茶的特点是,越陈越香)。
  “坐下喝杯茶吧。”茶姑娘一招呼,我就坐下了,但见眼前竹帘卷,窗外草坪绿如毯;帘下秋雨如抽丝,恰是最好留连处。多美的地方啊,可惜陈香梅女士周围全是人,她的身心难入佳境。当陈香梅准备上车离开时,附近一个会议正好散会,几个北方口音的人彼此互问:“这不谁嘛,那个那个陈香梅吧?”另一个说:“是陈香梅吧?”这样的情况,时有耳闻。贺知章的诗,后两句当可改为:晚辈相见均相识,知道客从何处来。
  这一天,在陈纳德铜像揭幕仪式后,车队抛开热闹与繁杂,来到海埂边,车队缓行,意在让陈香梅女士一睹阔别60年的滇池。突然,陈香梅女士把车叫停,说要下车亲往水边一观。工作人员搀扶着她,迈过一个高坎儿。就在这当儿,陈香梅随口吟诗赞滇池,显现出她的文人素养。有人写好内容,让她题词,她觉得文意不美,或措辞不当,就商量着把人家的题词内容给改了,所体现的也是文人素养……然而没人关注这些,在一个个场面宏大、气氛热烈的背后,却是商情四溢这个冷冰冰的现实。
  陈香梅来云南前,我看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资料,发现陈香梅最乐见的就是人家称她作家,也最愿意人家和她交流文化。然而,陈香梅所到之处,东道主拼命拿辉煌的头衔往她身上堆,诸如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中华全国妇联名誉顾问、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二战名将陈纳德的夫人、著名国际社会活动家等等。因为这种宣传,使受众得一印象:陈香梅这个老太太不简单,她不仅是富婆,还是美国8任总统的朋友呢!
  不仅陈香梅的作家头衔被东道主当做旁枝给剪掉了,就是丹增也一样的。丹增无论走哪里都喜欢申明自己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不忘自己作家、文人的本色,然而所有和他相关的文字,一到媒体上,前置词就只有“云南省委副书记”云云了。人心不古至于此,似也不在预料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