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为斯特林堡先生辩护

作者:赵 玫




  读斯特林堡的作品。很难对这位大师的创作得出某种分明的印象。仿佛一切都是不确定性的。芜杂的。朦胧的。所有的小说、戏剧、和书信。所有的,对女人一如既往的爱和恨。因为斯特林堡先生本身就是博大而庞杂的。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主张。加之斯特林堡先生又是一位极率性抑或被称作为极感性的作家,就如同他总是此起彼伏的激情生活。于是他对他事他物的看法,便也伴随着其生活态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你大可不必和斯特林堡先生较真,更不必对他在女性问题上的激进或者保守斤斤计较。
  斯特林堡先生究竟是恨女人,还是爱她们?
  中国当代文学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文学的探索时代与大量被翻译介绍过来的西方文学作品紧密相关。或者换一种说法,新时期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走过来的。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活跃的中国作家背后,似乎都可以隐约地看到一位外国作家的影子。甚至每一种新的文学的思潮都是在外来的影响下喧嚣起来的。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斯特林堡先生却姗姗来迟。不要说斯特林堡先生那些充满了激情和新锐思想的小说,就是他影响了世界戏剧历史的诸多名剧,也是很久以后才来到中国,进入我们的视野。不过现在好了,斯特林堡先生终于来了。相信斯特林堡先生的无数不朽之作,一定会在中国文坛和戏剧舞台上掀起经久不息的涟漪。
  显然,性别问题一直是斯特林堡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所孜孜以求的,这可以用他的很多关于婚姻的作品佐证。试图解释男人和女人在交汇中所存在的问题,应当说这是所有作家、艺术家倾力以赴的命题。男人与女人。爱情与死亡。当然还有中间的状态,那就是无穷无尽的困惑。于是追寻这个永恒的命题,就成为了很多艺术家在劫难逃的理想。
  在阅读斯特林堡的过程中,想不到其中竟伴随着很多关于斯特林堡先生对女性态度的批评。于是带着同样批评的眼光去审视,却惊人地发现,其实斯特林堡先生对女性并没有那么恶意。其实那无非是斯特林堡先生对他的日常生活(男人和女人所组成的)的某种抱怨,而且斯特林堡先生在对待女人的态度上,比起那些由来已久的传统甚至是更加积极的、公允的。他并不是一味地仇视女人,他对她们甚至是欣赏的。他只是在和她们产生纠纷的时刻才恶语相向,乃至于诬蔑中伤。他觉得是他自己受到了伤害,所以他要反抗,要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借以平复他那颗破碎流血的心。所以斯特林堡先生那些被认为是歧视女性的作品,其实完全可以看作是他对现实纠纷的某种恶意发泄。很多艺术家都是如此,以创作来浇胸中块垒。
  斯特林堡先生对女性的贬低姿态,在很大程度上还因为与他有过婚姻的三个女人都是职业女性。第一个妻子婚后成为了一名演员,第二个妻子本来就是一名记者,而第三个妻子也是在他的帮助下成为了瑞典最当红的演员。她们因爱情嫁给了斯特林堡,但是却不愿因爱情而留在家中。一百年前思想前卫的北欧,一定是已经萌发了女权主义的幼芽,于是才有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也才有了斯特林堡先生的妻子们纷纷走上戏剧的舞台。不过那时候探讨女性是否应该“出走”的一定是在思想精英的圈子中,或一些上流社会的女人中。那些有钱有闲的女人不再甘心于她们无聊的养尊处优的生活,于是跃跃欲试,希望在男人风光的平台上一显身手。
  以斯特林堡先生这样的思想锐敏、学养深厚的文化精英,他所接触的自然尽是那些有着职业追求并有着知性和智慧的女性。他于是欣赏她们,进而爱她们,这或者就是斯特林堡先生婚姻悲剧的开始,也就是后来人们诋毁他鄙视女性的缘由。然而这又是斯特林堡先生所不能摆脱的一个关于女人的怪圈。他一不能改变自己欣赏进步女性的态度,亦不能改变当这些女人追求并实施着她们演员的抑或其它职业时的愤怒。所以斯特林堡先生是不幸的。不幸在于他无法走出自己。于是当这种冲突发展到极端时,斯特林堡先生就只有爆发。然后就有了我们所看到的,斯特林堡先生对女性的那些酣畅淋漓的诅咒与诋毁。
  其中最有名的一段来自《朱丽小姐》中的“序”:朱丽是一种邪念的牺牲品(包括《玩偶之家》中被易卜生诱导的那个妻子),这种邪念认为女人——人类的劣等形式(在此斯特林堡先生实在过分)——置身于创始的主人、文化的创造者即男人们中间,妄图与男人平等,或者可以变得与男人平等,就会陷入一种荒谬的追求,从而堕落。
  斯特林堡先生如此露骨的评判当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是我宁可将此理解为他对职业妻子的负气之言,因为他已经厌倦了身边的女人总是在职业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不可一世、趾高气昂,甚至到了与丈夫、也就是他——非凡而智慧的斯特林堡先生分庭抗礼的地步。
  但无论如何斯特林堡先生是爱女人的,他一生都不能真正离开女人,更不能离开职业妇女,以至于一个一个女人所带给他的如此深重的精神创伤,都不能让他从中接受教训。他总是一如既往地在婚姻的疾患中开始新的婚姻。而每一次爱情开始的时候又都是那么轰轰烈烈,以为地久天长。
  纵览斯特林堡先生恨爱交加的一生(他曾经说女人对男人的爱情通常一半是感情,一半是仇恨。斯先生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一次爱情到来的时候都会伴随着疯狂的恨。如此一半一半。有多少爱就有多少恨,世界因此均衡),突然发现,其实这位作家写作的激情、创作的灵感,乃至于生存的动力,事实上都是来自女性。譬如,有了第一个妻子就有了《朱丽小姐》和《疯人辩护词》这样的杰作;而有了第二个妻子就有了《到大马士革去》那样的篇章;有了第三个妻子,就更有了满怀柔情的《克里斯蒂娜女王》那样的不朽之作。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斯先生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是功利性的。他越是恨,也就越发有了创作的激情和动力。在前台(现实生活中),他与这些女人们生死角逐;而到了后台(他的书桌前),他便把他对这些女人的所有爱恨,乃至对她们鞭辟入里的评判转手变成他作品中的人物。当然他创造的某个典型并非现实中的哪一个,而是一个个“拼凑起来的灵魂”。有时候他创造出那样的人物甚至不是为了艺术,而只是为了用他们的嘴说出自己的话。所谓愤怒出诗人。试想,如果没有女人们带给斯特林堡先生的这些痛与恨,还会有那些脍炙人口、弥久不衰的作品吗?
  是的,我想说的是,我们应当宽容地、以看待一个艺术家的标准来看待斯特林堡先生,也许才能真正理解他。
  我还想说,斯特林堡先生看待女性的时候,更多的是公允的,甚至是欣赏的,有时候甚至充满了讴歌。
  《朱丽小姐》是现代戏剧中的扛鼎之作。这部戏剧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出现在上上世纪的1888年。初读《朱丽小姐》的时候并没觉出怎样的好,甚至有某种失望。后来才意识到,这是因为我忽略了这部作品诞生的年代。这使我想起斯特林堡先生是生于一百多年以前的作家,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以今天的尺度和价值观来评判。如此这位伟大作家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这有点像中国新时期初始时的那些充满了先锋性与探索性的文学作品。也许我们今天看起来非常一般,甚至是保守的幼稚的,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那些作品产生的时代。
  后来读了《朱丽小姐》的“序”。才知道这篇“序”之于《朱丽小姐》是怎样地至关重要。“序”真是一篇绝好的文章,简直就是关于现代戏剧的一篇里程碑式的宣言。在这里我们获得了很多至今依旧振聋发聩的思想。譬如斯先生认为戏剧中无需很多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他中年以后的历史剧中又恢复了众多人物),他认为每一个人物都是很丰富的,只要能把他们的丰富表现出来就足够了。再譬如他认为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大都是由业已存在的程度不等的深层原因造成,但是一位观众通常只选择他最容易懂的原因或者他的判断能力所能承受的原因。这种观众接受的多元性,斯先生也认为是他的一个发现。而他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揭示了朱丽小姐的悲惨命运。他还提出,生活在过渡时期的现代个性会比前一个时期更急躁、更歇斯底里,所以这个时期的任务也就愈加动摇、破碎、新旧混杂(仿佛斯先生就生活在我们的现在)。他还说新时代的人对心理过程更感兴趣,他们更喜欢追根问底的灵魂,不再仅仅满足于发生的事情,而是想知道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朱丽小姐》对现代戏剧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不换场(15年后他推翻了自己的倡导)、对90分钟长度、对舞台设计的印象派风格,以及对小剧场艺术的呼唤等等,诸如此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