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看不清她的真实目的

作者:单鸿恩




  从收发室取回2005年第6期的《文学自由谈》,见封面是面如满月、眉目清秀的一位女士,心里顿时一爽,翻开目录再看,才知道这位女士名叫李梦,是本期文章的作者。如此一位端庄女士必定秀外慧中,写出的也必定是婉约雅致,清新绮丽的文章。于是翻到第74页先读。在有良好声誉的文学杂志里读美人写的美文,那感觉还是一个“爽”。天下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么?!
  不料,读后大失所望,给我的感觉似乎不是坐在殿堂里,而是呆在酒馆儿,酒馆儿也不对,更像是在大车店。车把式们吃完大饼卷猪头肉以后,剔着牙缝里的残渣在那儿海侃胡聊,满脸的不屑,而且故作惊人之语,显出一副不值一谈的架势。因为从文章的口气与内容,很容易就可以推导出如下的场景:
  “哎!李哥们儿,咱们这帮把式们就你肚子里的墨水多,听说玩儿文学的有个韩石山,挺牛×,你认识吗?”
  只见李哥们儿嘴角往下撇,眼往上一翻:“韩石山?韩师傅?我是从一位叫陈漱渝陈师傅的口中知道他的。那天陈师傅说的啥我都忘了,反正是气得够呛。其实这俩人,一个是骂大街的,一个是捧臭脚的,大姨与二姨而已。尤其是那位韩师傅,连什么是小说都不懂,还跟那个丫挺的王朔一块起哄架秧说人家鲁迅的坏话,他简直把文坛上的评论者看得忒也牛×了,把阅读者看得忒也傻×了……”
  这里我之所以把那位似乎喝过很多墨水的李女士称为李哥们儿而不称为李姐儿、李嫂、李婶儿,是因为大车店这种地方根本不是女性涉足之地,只有老爷们儿在这儿口无遮拦地谈事论事。所以,虽为“自由谈”,虽是“不苛求批评技法”,但“自由谈”不是自由骂,就算是骂也需骂得艺术,骂得叫人忍俊不禁、抚掌掩口、捧腹喷饭,决不能骂得粗俗。俗话说,一行有一行的规矩,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打把式卖艺的可以用“三老四少,各位老大”做开场白,上台做报告就不行。“丫挺的”,或者干脆说这句典型京骂的本义——“丫头养的”,还有什么傻×、牛×,在足球赛场喊一喊已经使中国人汗颜,如今把这种语言再引进于文学评论中,真是令人怎么想也想不通。
  文学即称为艺术,属于人类的主流文明,其基本精神还是向善向美向上的。这就是以扭腰耸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通俗歌手难以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参与新年音乐会一试歌喉的原因。这就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不断优化的准则。这一准则告诉我们,即使是民俗大众的东西表现出来也要有底线,那就是不可以粗俗鄙陋,更不可以蹦脚骂街。文学是圣洁的,对文学的尊重首先是对人的尊重。
  李梦女士的文章,内容又怎么样呢?实话说也没什么意思,不就是争辩中学课本中所选鲁迅的作品到底是不是小说。韩石山先生说,选得太多啦,有的不像是小说。而李梦女士说是小说。就这么一个问题,李梦女士用了大约五千字的篇幅,表面说“请教”,实际上是说韩石山任嘛不懂。其实有这么严重吗?就像几个人同吃了一块用玉米面做的东西,甲说像窝头,乙说像福记大蛋糕,口味不一、感觉不同而已。所以李梦女士的文章想要达到的真实目的,实在是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