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刘醒龙新著《圣天门口》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佚名




  (本刊讯)2005年12月13日,包括本刊人员与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评论家参加了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在北京举办的“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学术研讨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建功,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杨志今,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殷增涛,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李存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刘玉山,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车延高到会讲话。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吴秉杰主持开幕式,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主持研讨会。
  刘醒龙六年磨一剑,写成了三卷本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这部依托大别山的天门口小镇将笔锋从现实指向历史的小说,虽然延续着刘醒龙小说中惯有的故乡的土、故乡的人、故乡的事,但其文其质已完全不同。作者的志向,是用他一贯的现实主义目光审视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大历史,审视小人物的历史命运,写出他心目中的历史真实。因而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受到评论界和广大读者高度关注。
  《圣天门口》写了五十多个人物,作者力图还原人在历史中的本来面目,还原个人行为和历史事件的天然联系,还原个人命运和历史进程的相互作用,并力图写出这些人物的本色,同时赋予他们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历史风采。小说呈现出来的史诗品格让久已沉浸在细节和片段中的评论家们为之欣喜,浓厚的民俗文化韵味和眉眼极为生动的小说语言也成为吸引读者的特有魅力。与会的评论家对小说中呈现出来的寄寓着作者理想的大爱精神以及对人性高贵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种对真正使人之为人的高贵信念的描写,给文学创作的思路开拓提供了启示。他们认为,刘醒龙在作品中表现出了一个作家直面历史、直面真实的勇气和责任感。大家还就如何客观地表现现代中国的那段历史,以及小说家该以何种姿态来重新结构历史等问题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