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迟到的礼物

作者:巢 扬




  2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严文井先生临睡前在日记中对一部没有读完的书稿写下了“好”的评语。这一天,先生读了大约五六种来稿和书,对于他这位严格而挑剔的文艺作品评判者,出现“读到一半不得不收摊”,并在日记中下如此评语的情况确乎不多。当我见到这部稿子时,先生已仙去数月,令人惊奇的是这部书稿成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与爱丛书》中的一本,但并非常人眼中的正规出版物,其中原委不得而知。作为文井先生的研究者,我深知先生一向不屑于吹捧之事,“文革”后是先生文学创作的最后喷发期,大力扶植新人,冯骥才、高行健、孔捷生、顾城、北岛许多人都受过他的教益。请他作序的人更是难以计数。对于求序者,先生要么推脱(他很忙,除了被周总理“钦点”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外,还担当中国作协和儿童文学界领导的重任),要么在序中顾左右而言他,除了对他认为还可以的作品做出一些肯定外,更多的笔力用在个人思考上,这已然成为文井先生作序明显区别于人的特点。
  先生对作品的“苛求”引发了我阅读这本当年他读了一半就下了好评的书——《二蛮漂流记》的兴趣。读过之后我对作者说的第一句话是:“此书要能再版就好了。”以作者对细节描写的功力、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以及相对精彩的故事情节,我以为《漂流记》是一部不错的作品。30年前,作者让一个叫二蛮的12岁小男孩经历了那个时代顽皮孩子经历的一切,打架、逃学、捉弄老师、破坏公物……又让他经历了一段别的孩子不可能经历的神奇经历。当这个坏孩子在跟随小混混踏上人生歧路之时,遇到了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那场地震无情地涤荡着地面上的一切建筑,也强烈地震撼着人的灵魂,人性中的善恶美丑无情地暴露在阳光之下。不谙世事的小男孩二蛮刹那间被抛上波谷浪尖……作者把二蛮的“漂流”置于这个特殊背景下,不但使故事波峰起伏,还使作品有了区别于同类作品的新意。
  这本书使一些在人们心中淡去的记忆重新鲜明起来,对40岁以上的人来说,书中的种种描写令人备感亲切,而现在的孩子们看了这本书则可能会感到惊异。想想吧,对于视电脑、MP3为寻常物件的21世纪孩子们来说,“逮柴”游戏无异于天方夜谭。那时的孩子赢了对方一块木柴所获得的惊喜也是当今的孩子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那时的孩子是怎样度过学习知识的时期?黄帅、张铁生们是如何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地震是如何不期而至残酷地抹去了一个城市和无数生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种种不确定因素是如何改变了万千人的命运?读着这本描写30年前一个孩子命运的书时我想,历史是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的,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真实记录,《二蛮》有着它存在的理由。就在不久前,本书作者谷应告诉我,早就在孩子手中流传的此书即将正式出版,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我又觉得,一本书的再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对读物的评判,不是吗?
  
  附:天津作家协会《二蛮漂流记》小读者座谈会发言摘要:
  赵杖尧(12岁):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因为我觉得自己很像书中的小二蛮,大地震中的好人好事改变了他,我读着特别亲切。 辛星豪(13岁):大地震很大,小二蛮很小,灾难唤醒了小二蛮心中的善,最后我喜欢他了。 徐石欣然(10岁):这本书告诉我,做个好人不容易,虽然不容易我也要做个好人,因为好人越来越多生活才会越来越美丽。 穆思圭(11岁):我觉得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就是写了一个坏孩子的经历,和那些只写好孩子的书完全不同。 曹天森,张晋博(13岁):情节惊险又蕴含有深刻的道理,虽然讲的是过去的故事,却很适合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共读。 刘妤(13岁):震灾中人们舍己救人的精神激发了二蛮善良的本性,改变了他。我想,大地震留下的更多是精神财富。 白鸽(16岁):二蛮漂出家门的原因是害怕爸爸的拳头,又受到六街霹雳教唆。我认为,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两条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引起家长们深思。 张梦石(15岁):在二蛮“坏”的背后,能看到他的机智勇敢善良和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同样是十几岁少年,我们在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上与父辈有着明显差距,蜜罐里的当代少年对此应该有个清醒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