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江南在哪里?

作者:子 川




  2007年3期《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采用一幅太湖流域的图片,画面取俯视角度,视域范围开阔,应是航拍的图片。图片上水网密集,人们沿河而居、顺水而行,秧田碧绿。在大块绿底色的封面上,用黄、白、桃红颜色,做了五条文字要目,分别是:
  江南到底在哪里?
  地理学家说:江南是丘陵
  气象学家说:江南是梅雨
  文学家说:江南是天堂
  最能体现江南精神的12种风物
  江南到底在哪里?应当是江南专辑的总标题,文字分行,文字颜色采用鲜艳的黄与透亮的白搭配,做成一条加大、加粗的标题和一个大问号。对江南迷失的焦灼以及对呼唤江南归来的期待,策划者做得很醒目,很有点抓住眼球,也多少有那么点震聋发聩的味道。
  打开内页,地理学家是这么说的:“在综合自然区划中的江南丘陵区……它集中在湖南湘江的中下游、江西赣江的中下游地区和安徽南部的部分地区。”地理学家谈的是江南丘陵区域,按照他的划分,苏州、杭州都在江南之外。这种说法很有趣。试想一下,如果苏州、杭州都算不了江南,在江南这个话题上,地理学家说的话还能作数吗?
  气象学家说的是梅雨:“……长江并非气候学上的一条分界线。实际上,江南这种春雨、梅雨、伏旱等特殊气候,并不止于长江,而是一直向北扩展到了淮河。”很显然,把江南的北边界推过长江,并向北推移到数百里之外的淮河,以此来确定江南的方位也是一个荒谬的凭据。
  专辑策划者沿着这一思路,让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中文学者和语言学者等等,一个一个说过来,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些标题:《历史学者说:江南是沿革》、《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富》、《语言学者说:江南是方言》。再加上《地理学者说:江南是丘陵》和《气象学者说:江南是梅雨》,简直是一个典型的“瞎子摸象”的现代版。一个有着历史传承、人文涵义、以及自然景观特征的确凿无疑的江南,经过这样一通“瞎摸”,竟然连边儿也找不着了。人们都知道,在那个古老寓言里,不同瞎子从不同部位摸出来的所谓大象,与真实的大象并没有什么关系,即便把所有瞎子摸出来的结论全部叠加、复合,依旧不是大象。这也就是说,原本有一个大象在那里,让瞎子们一摸,大象被“摸”没了。大象成了 “一根柱”、“一堵墙”这样一些似是而非、支离破碎的东西。
  最不着边际的是那条《文学家说:江南是天堂》的要目。我把杂志翻遍,只在16页读到一篇署名文章《江南:中国人的天堂》,和在118页读到另一篇署名文章《江南天堂——园林与苏州》。不知哪一篇是指向封面要目的文章?二位作者是文学家,这应当不算错,问题是,在二位写出这篇文章前,在二位成为文学家前,甚或在二位诞生前,“江南是天堂”难道是一个无人定义的概念么?印象里,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场合多是街坊邻居闲嗑聊天,说话人身份多是引车卖浆者流,也有剃头匠、缝鞋匠、坐在门前小凳上洗衣择菜的家庭妇女,只是没有一个文学家。当然,不排除这些市井街民有可能生出未来的文学家。
  说到文学家,其实,同一期《中国国家地理》上还有叶兆言的一篇长文《偏安的江南——秦淮河与南京》。叶兆言的文章从历史、文化、经济、自然风物诸角度阐说江南,以及历史上南京在江南的核心地位,有凭有据,文字也好,端的是一篇佳文。殊不知编者需要的恰恰不是立论有凭有据,着眼点也不在佳文与否,而是“颠覆”与“学术”。不知道约稿时,编者有无强调过这一点。叶先生是严谨的作家,写文章讲究的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所以就不大贴近编者的“颠覆”的意图。大约也正因为这一点,在处理叶的文章时,编者便运用了一些技术,比如:不见于要目;目录上位于不太引人注目处;其标题文字还有意用上了不太醒目的色彩。我是从报纸上得知叶兆言也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写了文章,有的放矢来翻检这本杂志,才好不容易在第110页读到了叶兆言的这篇文章。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江南专辑策划者的心思与手法:他们要的就是“瞎子摸象”的效果!什么文章能出效果,他们就强调什么文章。
  就是这么一本杂志,就是这么一种“颠覆”性的学术观点,我不知道它因何得到了年轻知识分子的青睐?真的不明白。读完《中国国家地理》江南专辑,一位办报的朋友来电话提到这些文章,说,能否给写一个文章,给你一整版。我说这文章没法写。整本杂志都读了,专辑的立意以及编者的手法,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可写文章总得说理吧,没道理的东西你怎么跟它说理?再说,写此类文章总得有个角度吧,是写成一篇讨檄文章?还是写成一篇动员号召文章,动员号召被颠覆出江南的城市打一场属于江南的荣誉保卫战?还有,写此类文章也得有个靶子吧,你让我跟谁去较劲?总不能一头钻进古老寓言里,逮住那几个摸象的瞎子,然后跟他们辩论:大象并不是“一根柱子”、不是“一堵墙”,甚至也不是摸出来的所有结论之和!
  令我惊讶的还有报纸及网络媒体的过度反应:
  3月6日南京某报头版,头号黑字标题:《南京,还算不算江南?》文章说:“历史上始终位于江南核心地位的南京,还有被赋予了无数诗词的扬州、镇江为何会不是江南了呢?”显然,在这里,南京已被假定为不是江南——“瞎子摸象”的片面结论成了大象的真实形态。接下来,文章还煽情地说,“记者注意到,在网络上,关于‘南京是否还是江南’话题的讨论显然已经掀起了不少网友的争论和喧哗,赞成和反对的各占一半左右。甚至有网友激烈地提出:南京、扬州、镇江应当脱籍江南,谁想当江南谁去当吧。”呵呵“脱籍江南!”写出如此煽情文字的网友,弱智得有趣。
  同一天报纸的A2版头条“总编辑推荐”栏目文章《我心目中南京就是美丽的江南》也是把“瞎子摸象”的结论作为前提,然后提出了近乎保卫战的口号:“南京就是美丽的江南!”该文还写到南京有一六旬老人,计划用五年时间,寻找记录南京古今的100门、路上100树、山水100景、金陵100石、水上100桥。这位老人真了不起,为了南京属于江南的荣誉,竟然制定如此宏大的计划,来寻找南京属于江南的凭据。不愧是应时的英雄,难怪报纸要在“封二要闻”的头条文章里写到他。可是,南京属不属于江南难道真需要六旬老人这么费心吗?A5版“封面报道”栏目还用一个整版做了《南京不能算是江南——专家意见,让我们大吃一惊》专题。
  同一天里,同一家报纸拿出这么多版面来做这个话题,足见得《中国国家地理》这一“颠覆”式学术,果然“颠覆”有术又有效。
  网络也不落后,或者说,网络对此类话题尤有兴趣。
  新浪博客频道在第一时间里,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联合开展了“何处是江南?”的问卷调查。一时间,网民们纷纷参与,对问卷里列出的7座城市进行投票。扬州媒体报道说:“昨天,《中国国家地理》、新浪博客频道联合开展了‘何处是江南?’的问卷调查,扬州有幸荣登被调查的7座城市之一。至昨晚7时,‘扬州属于江南’得选票已高达81.06%,高于南京、上海、镇江等城市,位居被调查城市第一位;在‘最能代表江南的城市’方面,扬州得票17.2%,排第三。”扬州作为长江北岸的城市,得票高于长江南岸的南京、镇江,其沾沾自喜之情溢于言表。扬州媒体报道这一消息的新闻标题是:《何处是江南?扬州很“江南”!》
  扬州自古以来即被视作江南,有诸多历史、人文、经济方面的背景与因素,更有那么多颂写扬州(江南)的诗篇摆在那里,白纸黑字,可谓有诗为证。可一旦背离历史、人文渊源说事儿,以为长江北岸之扬州,比南京或其他长江南岸的城市更江南,当是一段笑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