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文学是历史的肉

作者:魏得胜




  说到审案,倒简洁得让人瞠目结舌,法官大人“拔了签,将晁源二十大板,珍哥褪衣二十五板......都打得动弹不得”,就算审完了。恼的是,晁源、珍哥被“审”得皮开肉绽,只能在县城旅店多住几日,养棒伤。那押解的法警见此情形,个个手舞足蹈,因为“在临清这样繁华所在,又有人供了赌钱,白日里赌钱散闷;又有人供了嫖钱,夜晚间嫖妓忘忧......哪怕你住上一年”,也没关系。西周生这段文字,真可谓鞭辟入里!
  过了几天,晁源、珍哥等被转聊城县。不用说,每人的屁股上吃顿板子,就算是审过了。接着又转了冠县、茌平县,最后回到本府武城县。这痛折腾,晁源、珍哥等人,真是吃够了板子、破费了票子,虽然什么问题也没解决,但却成全了司法的“三驳成好招”的美名。实际上,专制社会的法律,公正是堂皇而表面的,黑暗才是真实而隐性的。晁源等人的案子,转来审去,又经层层上报、层层批转,临了“尽依了原问的罪名”。这样做的惟一效果,就是给皇权法律体系立了一个好大的牌坊,其次是给司法人员以创收的机会。也就是说,专制社会的司法虽然形同婊子,名儿却叮当作响。这就像潘金莲,虽是婊子却自称:“‘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案子了结,珍哥被武城县监禁,晁源讨保纳赎。就是案犯交一笔钱,取保候审的意思。这是一个更大的钓饵,一个人一直这么取保下去,他的钱也就一直往司法部门送着,不知何年是个头。从这一意义上说,帝制时代的司法系统,实际就是利欲熏心的无底洞,所谓“一字入公门,九牛拖不出”,即喻此理。
  我们注意到,晁源送珍哥入监,自己讨了保,灰头土脸地回到家中。房内灰尘满地,蛛网牵床。看到破败凄惨的家境,晁源遂不觉嚎啕大哭。哭罢,便着人到监狱中给珍哥送铺盖饭食等日用品。更重要的一点是,差家人晁住拿了许多银子到监狱里去打点:刑房五两,提牢十两,禁子二十两,小禁子每人十两,女监牢头五两,同伴囚妇每人五钱。晁源使过这些银子后,监狱里的公人是个什么反应呢?西周生这样告诉我们,说那些银子:
  打发得那一干人屁滚尿流,与她(珍哥)扫地的、收拾房的、铺床的、挂帐子的,极其掇臀捧屁;所以那牢狱中苦楚,她真一毫也不曾经着。次早,又送进去许多合用的家伙什物并桌椅之类。此后,一日三餐,茶水,果饼,往里面供送不迭。
  安顿好没多久,又换了新的监狱长,那家伙一上任,就听说女囚珍哥是衙门里人人共享的肥肉,便“也要寻思大吃她一顿”,于是对恭维、伺候珍哥的那些人大加呵斥与驱逐。晁源得到消息,慌作一团。这天晚上,他听说监狱长在外查夜,忙叫家人赶快备办酒席,并封了六十两雪花白银,伺机行贿。不多时,果见监狱长一行巡查到此,便叫三四个家人把他请到家里,说词是:老爷寒天查夜,特暖酒为之御寒。
  那监狱长要的就是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于是快意赴约。监狱长象征性地喝了点酒,便起身告辞,乃道:“此酒甚美,不觉饮醉了。”晁源道:“承老父母过称,明早当专奉。老父母当自己开尝,不要托下人开坏了酒。”监狱长会意,作谢去了。这晁源不是已经封好六十两雪花银吗?为什么不当场奉送?西周生也许觉得这样描写不够痛快淋漓,便通过晁源的内心,来了这样一句出人意料的话,说:“昨晚恐怕他乔腔,不好当面亵渎。”
  西周生把行贿行为视作对受贿人的亵渎,实在是一种超前意识。即便在今天,也没有多少公务员会把他人的行贿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亵渎行为。相反,很多公务员把别人对他的行贿,看作是一件为人作脸的事。我们说西周生思想超前,是以欧美社会为参照系数的。在现代民主社会,当事人以物质的形式向公务员示好,往往被视作公然的亵渎行为。以美国为例,假如总统去可口可乐公司参观(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所谓视察),公司可以给总统喝瓶可乐,但当公司再给总统一瓶可乐喝的时候,就有了亵渎总统的嫌疑,并很可能受到行贿总统的指控。在今天某些地方的官场,别说两瓶可乐,就说给一个县级首长送礼吧,你送上几万元人民币,受贿方都认为你小子瞧不起他,拒收倒不见得,只是钱收下,事却往往不给你办。
  回到原题上来。说晁源次日起了个绝早,装了两坛上好的陈酒,开封后每坛各装白银四十两、五两手镯一副、金戒指十个,差晁住亲自送给监狱长。监狱各部门人等,亦获新赠,众人皆大欢喜。自此以后,监狱长凡遇下监视察,定到珍哥房门口站站,嘘寒问暖,又分付别的女囚,好生伏事珍哥,不许放肆。
  转年开了春,天气渐热,珍哥想住单间,晁源便与监狱长商量,要在监狱内的一块空地上另盖一间居住。监狱长一口应道:“这事不难。”于是吩咐手下人,给县政府打了个报告。那报告大意说:女监房危,需弃旧翻新。报告批下后,监狱方借此先给珍哥建了个一院两房的住处,接着便是糊顶棚、抹砖缝、打火炕、挂帐幔、设桌椅、摆器皿、铺锦被,色色俱新,窗明几净。更有那服侍的丫头,常换常新,走进走出。加之晁源千方百计的贿赂监狱各阶层,他由三天两头来探监,改为后来的吃住在监狱了。类似以监为家的和谐图,在当今社会,亦曾有闻,足见一脉相承的某些文化特点。
  整部《醒世姻缘传》,除了王振等人外,大都是虚构的小说人物,但这并不妨碍这部小说的史诗性。这就是一种理论所说的,小说往往比历史更真实。历史因为某些避讳而留白,通常却又由小说这个独特的载体来填补。这种互补性,得以使文学与历史成为近亲,进而使文学更厚重更立体,使历史也更接近它的原貌。所以说,搞文学的人不懂历史,不能成为真正的文学家;搞历史的人不懂古典文学,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史学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