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远方:难以拒绝的诱惑

作者:王泽群




  一个农家女儿,从小对文学,对囿于一村一山之外的世界充满好奇与幻想,却连离自己家乡最近的青岛都没去过。十七岁,正是做绮思华梦的大好岁月里,刚刚发表了自己的处女诗作:《晒衣杆》,却遭逢父亲去世的生命打击。十七岁,这个叫张秀芳的、满脑子都是诗歌、都是文学、都是绮梦的女孩子,面对着弟弟、妹妹、母亲
  和家徒四壁的贫穷生活,她毅然地挑起了“父亲”的责任,挑起了一家人吃喝拉撒睡的艰难生活。
  见过张秀芳的作家和编辑,没有不觉得她是块搞文学的“材料”,没有不叮嘱她继续坚持业余创作的时候,而她,却离文学越来越远了。先是种地,后是做工,再后来是做推销员;然后和一切女人一样,结婚,生孩子,做家务……也正是这时候,她向命运发起了第一次挑战:下海。自己做自己的老板。谁也没想到,她居然做得很好,很成功,和被她关怀照顾长大的弟弟一起做起了“芳林公司”,做成“白菜萝卜,吃到八十岁”没什么问题的小康人家。也正是这时候,深藏于心底的“文学梦”再一次悄悄复活了。三十八岁,她在身兼女儿、儿媳、妻子、母亲、老板的多重身份下,毅然辞家别亲报考了鲁迅文学院,为圆自己的文学之梦,年近不惑又向命运发起了第二次挑战。
  读鲁院,是她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到北京,却让她在心里悄然许了一个愿:我要走遍中国,走遍世界,我要走向远方!她后来说:“从我出生的小山村到北京不足千里,我走了整整三十八年;而北京到欧洲有万里之遥,我却只用了区区十个小时……”
  就这样,她用自己艰难奋斗打下的物质基础,用鲁院三个月里重新唤醒的文学企望,年年趁工作之余,趁秋高气爽,拖一件行李箱,揣一册地图册,孑身独行,做一次
  “文学大呼吸”。一年一年下来,她飞欧洲,奔川藏,向延安,拜黄河,逛晋市,游武汉,寻祖根,下云南……孜孜矻矻、匆匆忙忙、勤勤恳恳,写下了这十九万的游走文学,以她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朴实却极具才华的文字,向我们奉献了这本《远方》。
  因为独行,便有了许多精采的故事;因为孑身,便有了许多美妙的遐思;这在《远方》里比比皆是。而她对人与物的感觉与省悟,却是极有独道之处的。比方写到藏北高原上“纳木错”的蓝:
  无论如何。我必须说一说纳木错的蓝,虽然它的蓝不可说,虽然深知一开口就是错……我仍要愚蠢地说一说‘纳木错’的蓝。那是一种世界上不存在的蓝,一种让人灵魂震颤、让思维停滞的蓝,一种让肢体无力、让语言无言的蓝,一种让人困惑、让人无奈的蓝,一种叹息之后潸然泪下的蓝,如果非要从人世间找出一种蓝来与之比拟,似乎相近的只有'景泰蓝'的蓝。可是,‘景泰蓝’毕竟是俗世之蓝,是凝固的、死的颜色,而'纳木错'却是上天之灵,是灵动的,是活的——还是不可说。没有语言,人们只好哭了。我看见一个胡子拉茬的壮汉扔了自驾车扑地嚎啕,看见一个人高马大的长发男人迎风流泪,小寒和京敏互相抱着,久久地抱着,我看不见他们的面容。我想,他们也一定哭了。我坐在远处,默默流泪……
  我在青藏高原上呆过二十三年,见过不知道多少写“纳木错”的文章,但像张秀芳写出的对于“纳木错”的蓝的这种感觉,这种深悟,仍然让我震颤了。“纳木错”的蓝啊,因为它离天太近,所以它比天更蓝;因为它离人世很远,所以它比灵魂更纯净。张秀芳抓到了这种感觉。
  游走文学古已有之,但当今的游走文学,却是随着改革开放,信息发达而更繁荣起来的一个文体。游走的多样化决定了游走文学的多色彩。可以写史,可以写志,可以写见闻,可以写哲思。而《远方》最大的特点,是写出了她自己的感觉。“……我之爱竹,却是暗恋。觉得竹非俗物,爱竹者总得有竹之风竹之韵竹之气节,像我,
  爱爱花草树木还说得过去,爱竹,不够资格!就像爱一个人,自觉不配,只能远远看着,暗自爱慕。”农家的本性,愿意赶集,所以旅游到了山西,还是要去赶集。这种感觉,到了张秀芳的笔下,想不亲切都难:“做主妇做惯了,看见青菜就想买,可买了怎么办,无故送人只会吓着人家,只好忍着,只看,只问,不买。”看见卖扫帚的老汉买卖不好,卖不出去,她又急了:“看着那老乡,想着我的父亲,我很想把他的扫帚全买下来,让他高兴地开着空车回家……”这些文字之朴实,之真诚,读来让人心上一暖,温柔泛尽。
  张秀芳四十五岁上才出自己的处女作文集,似乎是有点儿晚了。但是,她是用了两年的时间,自己写,自己编,自己配自己拍的照片,把一本厚厚的《远方》,“捣饰”
  得图文并茂,活色生香,人见人爱。……而读过此书的人。大多会扼腕深叹:这个女子,太不容易。这位作者,太有才了!……《远方》的质朴、真诚、踏实,说人、记事、抒情,无不透出一个农家女孩子最初的梦的情感与声音。她定书名于“远方”,就是她永远拒绝不了远方的诱惑,永远渴望去远方,永远心在远方的意思。那么,远方是什么?她会笑着告诉你:远方,就是文学;远方,就是生活;远方,就是无尽无涯的梦,难以拒绝的诱惑耶……
  她说得不错。远方,就是对生命的瞩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