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侯军的“私人档案”

作者:陈 煜




  六月底的一天,一位朋友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说侯军先生出了一本新书《那些小人物》,写得非常好,他特地寄了一本给我。《那些小人物》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往事和亲眼看到的人物。那些往事与人物都是作者记忆深刻、无法忘怀的印记。虽然他们只是一些小人物,但就反映时代变幻的深刻性而言,却能以小见大,尤其是作者对这些小人物在时代大潮中的跌宕起伏的命运的传神刻画,颇为真切感人。
  小人物的故事,重点记述的人物将近三十个。我大略分析了一下,觉得这些人物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街坊邻居:如许爷爷,王娘,老方,高大爷,林三奶奶,秀珍姑姑,李伯伯,年老右,柱子大哥等,这一类写得最令人感动,有些篇章,直让人读得潸然泪下。第二类是作者的玩伴同学:如张明,陈军,洪卫星,“小要饭儿”,杨家二乖,臭臭儿,老五,廖薇等,这一类写得最令人亲切而凄楚。第三类则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如董姨,陈主任,老尹,杜家兄弟等,他们的经历与遭遇,最令人感叹而哭笑不得。通过对这些长期回萦在作者心海间的人物故事的娓娓述说,向读者展现了在那个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惊涛骇浪中,在社会最低层的活生生的小人物们,是如何被席卷而屈从,同流而合污,沉沦而迷惑,挣扎而抗争,漂泊而坚守的。
  在这些篇章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林三奶奶》与《柱子大哥》,其共同点是两个字:“坚守”。林三奶奶、柱子大哥和贯穿所有篇章的作者奶奶一样,可以说都是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全力守护着内心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一种他们认为值得永世坚守的东西,为此不惜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竟然在一年时间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半大老头儿。”当读到这句文字时,我禁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在茫然中我突然惊醒:他们坚守的,就是人类向善的人性啊——在兽性横行、人性沦丧的年代,是他们,这些最普通、最低层、最朴实的人们,死死守住了这个民族所残存的最后几丝人性!
  而最有意味的,我觉得是描写那个时代“弄潮儿”的几篇,即《董姨》、《陈主任》和《杜家兄弟》等。中国的底层百姓中,向来也不缺乏企图在每个时代的惊涛骇浪中借势的弄潮者,想借大乱之机谋名求利、一逞久被压抑的私欲,于是在被浪头送上巅峰时,洋洋得意,忘乎所以;被浪头狠狠摔下时,即萎靡如颓,一蹶不振。这些人的经历与遭遇,极具时代的讽刺意味,如董姨破天荒的斗败陈主任“凯旋而归”后,却失手害死心肝猫“虎头”,从此一蹶不振;呼风唤雨、权倾一时的陈主任想批斗八十岁的林三奶奶时,儿子却因参加武斗而惨死,以致发生这样的疑问:“可为啥听了上级的话,反倒倒了霉呢?”杜家兄弟中的卫国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不惜卖书求荣,把奶奶与哥哥最珍惜的老书一把火烧光,终于成为造反司令,但没风光几天,就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判劳改,惨淡收场。这样的事例,或许更能令人洞察那个年代和那些事件的本质:企图借浊浪恶流摧残他人者,必被恶浪本身所摧毁。个人与时代的悲剧,皆跃然眼前。
  那些小人物的命运与故事,并不止是在天津存在,在中国的每一个城市与乡村,都存在过,发生过,只是换了一些名字,换了一些场景。因此,作者侯军先生的“我那十年的私人档案”,何尝不也是“我们那十年的社会档案”呢?正如作者在《年老右》这一篇的最后所说:“那是一个不幸年代带给我的特殊幸运!”读着这些娓娓道来的或凄楚、或温馨、或愤怒、或悲哀的回忆故事,看着这一个个小人物在那个无法无天年代的悲欢苦乐、跌宕起伏,我突然觉得,侯军先生确是一个幸运儿,“国家不幸诗家幸”,能亲历这么多鲜活的人物为一幸,能亲闻这么多鲜活的轶事为二幸,能把这么多人物轶事鲜活记忆至今,并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则是作者与读者的共同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