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认识地域文化的指南

作者:骆有云




  傅健先生就职于浙江义乌市博物馆,长期以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致力于地方文物、文史的考古研究,先后完成各类考古研究文章96篇、近30万字,搜集、拍摄各类实物研究资料图片6260余份,许多篇目先后在国家、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获得专家们的好评。
  博观约取,厚积而薄发。作者将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择其精要汇编成册,其专著《走近文博》近日付梓出版。作为同道学友文友,我在欣喜之余,又重新认真地拜读了他的全部书稿,其敬佩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不禁由衷地感叹:这是义乌地方文物文史研究的一棵奇葩,独领风骚,不同凡响,功德莫大焉!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本书也应该是学习、探讨、切磋义乌地域文化的指南。作者在书中无处不在地挥洒出的哲理的思辨与独到的见解,屡屡使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选题精到明确,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是这本专著的一个显著特点。义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馆藏及新近考古发现的实物极为丰富。作者凭借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挖掘整理了大量文物文史资料,并细加推究考证,融会贯通,撰写成文。如《雷峰塔经藏》、《北宋元丰七年(1084)铜阿弥陀佛立像》、《明大理寺丞李鹤鸣诰命》、《转轮藏》、《宋版〈骆宾王文集〉考》、《勾乘山》、《龙祈山》、《义乌斗牛》、《义乌红糖》、《育婴堂》、《宋·虞复墓》、《花会》等考古文章,均凭借依托义乌当地的馆藏、物产、地名、史籍、民俗、传说等有关资料,严格甄别筛选,使选题精到明确。如义乌红糖是当地的一种特产,作者没有浅尝辄止,作就事论事粗线条的浅白表述。而是纵横交错,详细解说它的历史沿革、发展变迁、种植、加工、功效、流通、应用价值等诸多内容,使之纵横捭阖,自成体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二,资料翔实,探幽析微。文物、风俗、地名、人物、珍闻轶事的考辩考证,不能指鹿为马,凭空臆造推测,而要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反复论证,反复推敲,以事实说话。如《清代台湾军事地图——〈台湾图〉》采用剥茧抽丝之法,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警告惩戒台湾“台独”势力的一记重槌响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及政治意义。又如《水龙》一文,对民间传统的消防工具,作了详尽的考证,将其来历、功能、沿革等交待得十分清楚。再如《话说义乌江》、《义乌绣湖史略》、《佛堂经济百年回眸》诸篇,作者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博引旁证,多角度、多视点,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了它们的历史原貌,让人们仿佛回到历史的时光隧道,去重温、体验、感悟这段难忘的岁月。特别是《话说义乌江》这篇考古文章,被《义乌日报》当作一个文化创意选题,组织了《“义乌江”沿江行》系列报道,1998年获全国报类副刊栏目“优秀专栏”奖,为弘扬地域文化做出了贡献。
  其三,知识丰富,趣味性强,文字简洁流畅。文物文史考古是很繁琐枯燥的工作,要让人们懂得其中的奥秘,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火把节》在挖掘义乌历史名人王祎史迹的基础上,与云南的民俗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娓娓道来,情趣盎然。又如《特种邮票〈清皇陵建筑〉首日封邮折文字说明出现错误》一文,作者细心地发现了其中个别文字表述的差错,继而提出了自己的正确见解。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及深厚的学识,那也许会视而不见,任凭差错从眼皮子底下溜走。再如《“白金千两”今何处》一文,则利用义乌民间的一个传说,并结合地方的史籍资料,细加推敲考证,析疑解惑,让人确信这并非故弄玄虚的空穴来风。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岁月悠悠,七百多个春夏秋冬,寒暑易节,这个美丽的传说一直让人说道与牵挂。愿它们别来无恙,假如有一天它能重见天日,其遮裹的迷雾也将随风飘散,它的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了!”这段文字简洁清新,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活的印象。
  此外,《走近文博》的诸多篇章,虽然以义乌地方文物文史研究为选题,但它视野开阔,将其放在历史与时空的座标系上,点面结合,作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所以它就显得博大、恢宏、精深、大气,为人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研究成果。
  毋庸讳言,也许有人对作者在文章中较多地罗列资料颇有微辞,但我却不以为然。详尽资料的汇总聚集,可以为他人研究或写作同一专题时提供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如我在写作《相约鸡鸣山》这部长篇散文时,就是在反复拜读领会作者《鸡鸣山怀古》这篇考古文章的基础上,学其精华,加以阐释发挥而成的。尽管文体不同,但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我们毫无疑问地都为宣传介绍地域文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购书、藏书、读书、考证、思辨、写作是傅健先生乐此而不疲的美事乐事。《走近文博》只是他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他说有些文章需要冷却沉淀一些日子,并不断地补充新资料,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磨合成熟后才能出手。包括我在内的朋友们对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十分激赏,十分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