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不是笑话的笑话

作者:高 深




  我有一个南方的朋友,是搞文学评论的,在当地颇有些名气,凡有文学、文艺评论方面的活动,总要请他出席。搞得他很苦恼:如今有钱就可以出书,出了书就可以开研讨会,参加会的评论家都能按地位得到数额不等的“红包”,拿了红包就得给人家说好话。那真是该读的书没时间读,不该读的书却读不完。
  话说这一天,友人又收到一包邮件,内有一册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和一份请柬,请柬上说,某月某日在某度假村召开该小说研讨会,敬请光临,并要求他作重点发言。
  当时友人手头正在撰写一篇论文,挤不出时间,可是书的作者及主办单位都是得罪不得的主儿,怎么办?友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登上脚踏车,来到人才交流中心,选了几位学文史的大专毕业生,他说我这里有一部长篇小说,你们谁能仔细地阅读一遍,然后完成故事梗概,主题思想,主要人物,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等一干“作业”。
  有一位对此感兴趣的学生问:“如何付酬?”
  友人说:“我先付100元钱,3天内拿出文稿,如写得符合要求,再付给100元。”按他以往的经验,一般这类会都发一个信封,研讨会上一个信封里也就是装着200元钱。
  看那学生答应下来,友人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十来个当今撰写文学评论最流行、最时髦的词汇(有一半是舶来品),并要求把这些词汇巧妙地、恰到好处地串连到文章中去。
  然后当场付出百元订金,又彼此留了手机号,算是成交。
  简单扼要地说吧,第三天那学生交了卷,友人通读一遍,感觉基本符合要求,一共2000多字,一些段落还写得蛮有文采。友人按约定的价格,又付给那学生100元钱。
  召开研讨会那天,友人坐在会议主持人和作者一侧,上宾的待遇。他只在大学生写的稿子上改动了五六个字,发言时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在友人整个发言过程中,场内响起三次掌声。
  作者非常感动,听完所有发言后,认为只有我这位友人是认真读了他的作品,也只有他对文本作了详细地分析。其他发言者,或者只看了扉页上的内容简介,或者只看了一头一尾,所用那些评论术语,大多是放之群书而皆可的词儿,纯属不着边际的“忽悠”。
  那作者站起身来,深深地给我的友人鞠了一躬,非常虔诚地说:“衷心地感谢某某老师的厚爱!”
  主持人在总结这次研讨会时,也特别表扬了我的友人:“某某先生是位大忙人,不仅在我省、即使在全国也是有知名度的评论家。他不但拨冗参加了一个文学新人的作品研讨会,而且认真阅读文本,发表了非常有见识的意见。太难能可贵啦!我们感谢他为家乡的文学事业做出的贡献!”
  友人听得再也坐不住了,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冒出一头虚汗,连说“惭愧惭愧!不敢当不敢当!”
  友人回到家里,发现信封里装的不是200元,而是300元,越发地不自在。他连忙找出那位学生的手机号,约他在人才交流中心再见一面。他告诉学生:“我在研讨会上宣读了你那篇稿子,受到与会人一致好评。会议给了300元审读费(他不好意思说红包),我要再给你加100元钱。你一定要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