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文学史上的“双星恋”情结

作者:丁启阵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中国历史上文化名人的出现情况,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往往是成双结对出现的。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时期,往往会有两个并列第一的明星出现。也可以说,我们中国人似乎格外喜欢在同一个专业领域一下子树立两位偶像明星,同时加以顶礼膜拜,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双星恋”情结。
  这种现象是随处可见的。例如:哲学界有“老庄”(老子、庄子)、有“孔孟”(孔子、孟子),史学界有“班马”(班固、司马迁),江河有“长江黄河”,如今大学有“北大清华”,等等。
  这里打算只讨论文学界的情况。我们的文学史上,有太多的“并列第一”明星组合了。例如:屈宋(屈原、宋玉),苏李(苏武、李陵),李杜(李白、杜甫),高岑(高适、岑参),韩孟(韩愈、孟浩然),韩柳(韩愈、柳宗元),元白(元稹、白居易),小李杜(李商隐、杜牧),郊岛(孟郊、贾岛),苏辛(苏轼、辛弃疾),等等,等等。
  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到底是为了什么,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如此喜欢同时树立两个偶像明星呢?是担心只树立一个,偶像明星会感到寂寞?是不愿意一个人太出类拔萃了?是为了说明圣贤们“德不孤”(美好的品德、人物不会孤立无援)的教导的正确?是为了满足大众不同的口味?是觉得“双峰并峙”象征人体某部位,不啻为一种大美景?是为了体现中国文化的南北二元对立统一的历史渊源?是为了给评判者预留退路,以免落下评判不公的话柄?是为了造成一个跷跷板的局面,以便自己接下来可以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是预设一个貌似需要取舍的抉择,然后出来兼收并蓄,以示胸襟阔大?是为了营造一个百花齐放的气象?是为了表明世界上的好人好事总是“无独有偶”的?是为了证明我们能同时容纳得下两只老虎的大山头、大地盘?是为了适应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形式?……猜测无限,标准答案却永远不得而知。
  中国人“双星恋”情结的根深蒂固,我最近有了切身的体会。我曾在文章里提出“杜甫应该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对汉语贡献最伟大的诗人”的观点,马上就有一位朋友出来表示反对:有人为屈原鸣不平,有人说李白、韩愈的贡献也跟杜甫一样伟大,有人引用“文无第一”的古话证明我“太没见识”。我相信,应该还有不少朋友,虽然口头上没有说什么,但对我的说法其实也是“腹非”的。
  我相信,即使是那些反对我的论点的朋友,也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历史上那些被人们当作“并列第一”的偶像明星组合中,有一些并非真能并列第一。比如屈原与宋玉、元稹与白居易、李商隐与杜牧,我想,现在大多数人都会不再认为他们的文学成就是并驾齐驱的。高适与岑参的诗歌,韩愈与柳宗元的文章,学术界也有人提出有高低之分(前者低后者高)的看法。世上没有绝对等量齐观的事物,当今的国际田径比赛似乎不会有并列第一的事情发生,李杜(诗歌)、苏辛(词)等难道就真能丝毫都没有高下之分?随着标准的精确化,并列第一的说法就更加难以令人置信。
  事实上,所谓的“并列第一”,很可能只是人们“好好先生”心理的一种表现。拿李白与杜甫为例,这两位好朋友,历来就很少真正地被认为“并列第一”过。那些敢于说出真实情感想法的人们,不是“扬李抑杜”派,就是“抑李扬杜”派,“李杜不分高下”的骑墙派都不免有些做作——当然也有这样一种可能:他们并未认真通读李白、杜甫的诗集三遍以上,其所谓的观点不过是人云亦云,或者心口不一。郭沫若的态度变化可以作为例子。早年,他作为文化大员访问成都杜甫草堂,为了表示公允,说过李白、杜甫是诗歌天空的双子星座一类的话。但是,后来写作《李白与杜甫》一书的时候,就态度鲜明地“扬李抑杜”了。有人对此大有非议。而我根据郭氏的性情和为人风格判断,这未尝不是郭沫若本人心中所想。
  我跟骑墙派往日无怨,近日无仇,我之所以写这文章,主要是不满意于他们的态度与主张,客观作用可能只有一个:掩盖事物的真相,阻碍人们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孔子说,“乡愿,德之大贼也”,大概也有跟我一样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