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静和慢,在分行或不分行的日子

作者:黄 芳


  有一段时间,女儿暖暖睡觉前总要叫我给她念诗。我问她念谁的,念哪首。她说:“念暖暖和妈妈的。”
  “暖暖和妈妈的”。她的意思是要我念我写给她的诗。
  一个晚上,我无意中给她念了罗伯特·潘·沃伦的《世事沧桑话鸣鸟》之后,一连几个月,她都缠着我念这首,不然就不睡觉。直到有一天,她一边看画册,一边一字不漏地背出整首诗:
  “那只是一只鸟在鸣叫,认不出是什么鸟。/当我从泉边取水回来,走过满是石头的牧场,/我站得那么静,头上的天空和水桶里的天空那么静。//多少年过去,多少地方多少脸都淡漠了,有的人已谢世。/而我站在远方,夜那么静。我终于肯定, 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鸟鸣时那种宁静。”
  站在一旁的我们大吃一惊。她吐字之清晰让人难以置信。而节奏之缓急错落,她更是把握得恰如其分。而那时的她,仅仅是两岁刚过一点点的小孩。
  我说,真是没想到啊,她竟记得是这首,而且这么长的标题她都记得住。
  刘春说,你每天都给她念,她自然记住了。以后你每天念一段《红楼梦》给她,说不定没到小学她就能背出全书了。
  而当初我给她念这样的诗,仅仅是一个偶然。仅仅是因为,那个偶然的时刻,自己渴望诗中的宁静。
  
  是的,就是宁静。
  这么多年来,自己偏爱这样宁静的文字和诗行。偏爱没有任何困扰的情绪。
  有朋友说,你诗歌的缺点就是太过于静,连愤怒连忧伤,都是静的。
  有朋友说,你诗歌中如果能加点粗糙的元素,即使一点点,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有朋友说,你为什么就那么感性?所有的文字都感性得像四月的潮湿天气——他指的是文字里隐藏的泪。
  ——我明白。
  这么多年来,自己写下的诗和自己的内心一样,有着单一而又让人发腻的调子,那就是忧伤的,慢的。而这些忧伤和慢,又是静的,低眉顺眼的。
  
  但让一首诗充满宁静又需要怎样的隐忍?
  生活总是既喧哗又骚动的。总是既温情又暴力的。
  记得去采访单亲家庭的孩子回来的路上,我怎么也无法把那些悲伤的眼神,那些绝望的哭泣,那些迷茫的脸庞从脑海里驱走。在飞疾而过的繁华的街道,我掏出采访笔,写下:
  “请蒙上双眼。/你的。你的。你的。/——那潮湿的双眼。”
  它们不宁静。
  也许这样的喧哗与骚动太过拥挤,所以我迷恋于想像中的日子。迷恋于自己用文字带来的分行或不分行的日子。她们有着苍白无力的肌肤。有着忧伤迷离的眼神。有着自恋而自怜的私语。
  她们没有粗糙的力量,没有开阔视野,没有深刻的哲思。
  有朋友说,静和慢,是她们致命的优点也是致命的缺陷。
  我明白她们致命的缺陷,就是我个人的缺陷,就是我全部的阅读和写作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