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一次痴迷的指认

作者:周 舟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曾经历了不同的地方和事件。作为一个写作者,也可以说,它们总要命中注定似的经历我。这些年,在诗歌里,它们或“野荞麦”,或“古城堡”的深深浅浅地触摸着我。但当我回首之际,对于这座曾给了我爱情、女儿,且我业已居住了二十年的古城天水,我的诗歌写作一直不可思议地对她保持着缄默——就像一卷我珍藏于书架最隐秘处的典籍,在时间的烟尘之中,我的每一次怀想,都可能显现她绰约的风姿。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当我着手写作《秦地诗篇》这组诗时,使这座古城赖以存在的伏羲庙、大地湾遗址、麦积山石窟等名胜奇迹般地背过身去。或者说,对于古城天水,我更认同一种世俗化的生活图景:它或许是某个下午的我,在开满芍药花的庭院劈柴下棋;或许是某个明丽早晨的我,在一幢小木楼上,正面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剪纸凝神遐思;或许是某个寂静之夜,我悄然遇见某个窗前,隐约显现出的一个读着《诗经》的书生的剪影……这些血脉中传递的密码,构成了“活着的传统,醒着的传统”,使我怦然心动的时刻,迫不急待的要向你捧出有关天水的独特意味。
  正是基于这种隐秘的力量,在大地湾文化、秦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石窟文化等诸多文化为背景的天水,我把她的地貌特征和血脉里的灿烂,看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一种是表征的,通过行踪可以看到的;一种是隐蔽的,却让内心激动不已。这也使我在离开故乡二十余年之后,不禁暗自发问:故乡在哪里?当诗歌作为一命中之缘,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不得不在抚去时间的烟尘之后,反复打量一个词: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图景,一种情状,能够散发出一种无限神秘的奇异之光,能够吸纳我生命的全部,足以穷尽我一生力量的指认——灵魂的故乡。我不能到达,但却同样不能终止它。
  也许就是这种近乎痴迷的指认,才有了《秦地诗篇》这一组依然持续在写作中的诗歌。它们当中的某些事物,某些情景,穿过那么多年,仿佛依然留有一双手刚刚离开时的温度;它们飘然而至的真切情状,又有似我幻化而出的飘忽——在天水的某个街巷,某个寻常的院落,我一直感觉到我就和它们一同生活着,厮守着,须臾不曾离开。甚至每当我下班回家,在这条以西汉飞将军李广命名的巷口,我总能想起这样的诗句:
  街道的喧嚣/没有吵着飞将巷的安静/向里一拐,朴素的院落/盛出我们日常的生活——/ 汉代的方砖上坐着今天的月季、芍药/藤蔓的植物忍住欲念/把颤栗的念头/渗进古旧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