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在诗歌中听雨(创作谈)

作者:王顺彬


  在诗歌中听雨,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享受。
  或坐或立,或倚或卧,有时听的是暴雨,有时听的是阵雨,有时听的是夜雨……雨雨不同,雨雨别有诗境,可以让人听成乐,听成痛,听成郁郁闷闷的忧愁……顿时感到浑身是雨的天籁,满心是雨的湿润。
  清代才子张潮说:“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奕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还说:“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他精妙地说出了对四季雨水的不同感受。但我对雨的真谛,却在于一个“听”字。
  无论新雨旧雨,只要出现在诗歌中,就能让我听出极大的乐趣。
  读苏东坡的诗如听满天豪雨,浩浩荡荡,铿铿锵锵,再加以大风,再鼓以巨树和排浪,沐我飞发,涤我浊怀,助我长啸,令人蓦然见识泰山绝顶、东海狂涛、巍巍万里长城和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潮……这是旷世的快感,越听越阔大,越听越深远,越听越昂奋。
  在现代外国诗人中,我喜欢的聂鲁达和惠特曼在风格上同苏东坡近似。读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只能站着读,读时如同在夏天倾听疾风骤雨,其淋漓痛快,难以言说。聂鲁达在《亚美利亚洲的爱》里有这样的句子:“飞鹰或积雪仿佛一动不动:/只有湿气和密林,尚未有名字的/雷鸣”、“牧人兄弟们,生命不能失去/而是要像一朵野玫瑰那样/在密林里落下一点红;/失去就是失去大地上一盏灯”……在《马克丘·毕克丘之巅》中有这样的句子:“在这里,人的脚和鹰的脚/在一起歇息于险恶的高山洞穴,/以雷鸣的步子在黎明踩着稀薄的雾霭,/触摸着土地和石块,/直到黑暗中或者死亡中把它们认识”、“让我的手伸进红光十色的光辉,/伸进石块的黑夜;/让遗忘了的古老的心,/像只千年被囚的鸟,在我身上搏动”……而惠特曼则在《船的出发》中高呼:“看哪,这里是无边的大海,/在它的胸脯上一只船出发了,张着所有的帆,甚至挂上它的月帆,/当它前进时,船旗在高空飘扬着,她是那么庄严地前行——下面波涛竞涌,恐后争先,/它们以闪闪发光的弧形的运动和浪花围绕着船”……这些抒写和吟唱,大气磅礴,雄浑崇高,让我不但听到了诗歌和雨水的启迪,而且还感受到诗人豪放荡逸的光辉。
  无论在默温、阿米亥、和安娜·布兰迪亚娜的诗中,或者是在策兰、毕肖普和狄兰·托马斯的诗中,我都能听到多种雨水形成的柔婉之美。
  那是一个先有月光,后来细雨的夜晚,我坐在小园紫藤架下的长石凳上读美国诗人默温的诗选。当我读到“她柔和的脸具有其枝条发红的橙红色/我听见她的脚掌撤退/又想起夜里下雪的声音”、“他们伐倒神圣的红花树”、“因此这是黄昏/雨开始永远飘落”……我的肩上似乎有跌下的花瓣,而微湿的诗行熠熠闪光,一种婉约和蕴藉,让我欲言又止,转入沉思与沉默。
  这是一个二月的早晨,细雨淅沥,窗外的梨花如结满水珠的银子,细碎润泽得格外的好看。我仰躺在床上,刚好读过米沃什的诗句:“我擎着这支笔,它长出了嫩枝和叶子,它覆盖着花朵/那棵树的气息放肆……”狄兰·托马斯的诗句:“那话语的音色曾经/浸透我的桌子……”策兰的诗句:“堆积出小小的/水晶,在你沉默的服饰里……”毕肖普的诗句:“给瘦小而/摆动的燕子的肚腹镀上金;/黑色怎能带来忧伤?……”安娜·布兰迪亚娜的诗句:“总有一天,/我会需要叶,/我会用草医治自己……”在这清新的一天之始,我喜欢快速而杂乱无章地翻阅许多诗人的诗页,我希望在梨花细雨中,听出他们柔婉而情深的心音。
  当然,这些诗句不仅仅是婉约,它们还含有素朴、映衬、流动、缜密和氤氲的气息,其文学素养、创作风度和个性语言与豪放追求的壮美不同,而是趋向于一种优美。
  我不得不想起我青年时代,在高山顶上的大松树下冒雨狂诵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时的情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是经过了如此苦痛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就不能不像暴风雨一样打击敌人,/像雷一样发出震动着世界的声音……”我在庞大的雨水中听到了时代的胎音,听到激励的鼓点和号角,听到了中国开怀的笑声。我是昂首挺胸在读,挥手奋臂在读。与这种慷慨长歌相反,我也不得不说出近年的某个夜晚,我乘着冷冷的风,在顾城的诗中听雨的感受:“土地是弯曲的/我看不见你/我只能远远看见/你心上的蓝天//蓝吗?真蓝/那蓝色就是语言/我想使世界愉快/微笑却凝固在嘴边//还是给我一朵云吧/擦去晴朗的时间,我的眼睛需要泪水/我的太阳需要安眠。”这种声音,与何其芳的黄钟大吕,当然是有差异的,但其情感的真切,追求的执着,同样迷人。显然,我是流着泪在读,我是面对着镜子在读。
  我也偏爱在北岛的诗歌中听雨,在海子的诗歌里听雨,在李钢的诗歌中听雨,在华万里和李元胜的诗歌里听雨……他们风格各异的雨水,有的雄健,有的柔婉,有的宜静听,有的宜远闻,不同的个人象征和个性化语言,总能让人听得如见古松,如见劲竹,如见梅花,如见海棠……
  仔细地听吧,诗歌中雨在飞洒,雨在环绕。雨在美学中把听雨的人慢慢地打湿,然后徐徐地把他们归还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