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哑默的秋之气息

作者:育 邦




  促 织
  孙 望
  促织啼上秋院,
  我家场前的大榉树,
  早晚又见叶落了。
  扫叶人却在都匀。
  
  邻家老妇汲水迟迟,
  邻家老妇在想起她邻家底扫叶人:
  “扫叶人一去两年多了,
  场上的落叶,积着一年又一年!”
  
  这首诗是孙望先生在1939年9月19日旅居贵州都匀时作的。孙先生是著名的古代文学专家,是我求学的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第一任系主任,只是我上学已无缘目睹先生之风采了。后来才了解到,孙先生不仅是学者,还是诗人。在20世纪的30年代,中华大地生逢劫难,但在诗歌界却掀起了一阵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现代派诗潮。在首都南京,这一诗潮正是由时值金陵大学读书的孙望所发起的。他发起成立了“土星笔会”及其专门的诗歌刊物——《诗帆》半月刊,从1934年9月一直出版至1937年6月。
  孙先生身上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在国家罹难之时总是显示出他们不屈的民族气节。从1937年底离开南京,辗转长沙、永州、都匀等地,写下了大量关于国十艮家愁的篇什。这首《促织》也可以归于这个序列。但是它却不是直接写生灵涂炭、山河凋敝的,而是从一只促织写起,情感细腻含蓄,欲表达又言止,感人至深。
  促织(蟋蟀)是中国文学中颇受关注的题材,从《诗经》到《聊斋志异》,再到当代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它留给人们各种各样的印象,是一只被文学赋予极其复杂意象的小昆虫。
  这首从促织写起,最重要的细节是这促织是“啼”叫在秋天的。用“啼”字,也是作者深谙古典文学而信手谴词的结果,其实可以与“望帝啼鹃”中“啼”联系起来,这里蕴藏着作者多少的国恨家愁,一种蚀骨铭心的痛。这沉默的秋的气息,使我默然沉浸在那个苦难时代想象的追忆中。保尔·策兰,一个在二战中幸存的犹太诗人,诗风曲折深沉,对那段不可回首的往事虽不着一辞,但他的每一个字都是他的深深血泪,也有类似于《促织》的一首诗。其诗名为《哑默的秋之气息},照录如下(王家新译):
  
  哑默的秋之气息,这
  雏菊,未摘的,曾经
  走在家乡与深谷之间,在
  你的记忆里。
  一个陌生的遗失曾是
  伸手在即的赠礼,几乎
  你将
  拥有生命。
  
  深入广阔的阅读背景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通过与策兰的诗的对照阅读,可以拓展和延伸我们对这首看似简单诗歌的认知。扫地人不在了,落叶越积越多,秋蝉在悲鸣,秋的萧瑟越来越沉,那种貌似轻盈的忧伤挥之不去,弥之越坚。落叶积了一年又一年,而扫叶人何时能归来呢?落叶越积越多,中华大地还沦丧在敌人的铁蹄之下,作者何时能回到他的故园?
  《促织》不事渲染,肃穆宁静,而在期间又流露出作者不可遏止的“家国恨,民族情”,是一首别致的深抒情作品。它也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让人难以释怀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