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请分享我的感悟

作者:严 力




  对人来说,写诗就是培养一种思考的习惯,而且是深度思考的习惯,还要打破既有的表达习惯,为什么?因为人类在展现自己智商的时候不喜欢重复。
  前人所领悟并且表达出来的就像题目的答案,大部分生活现象我们全能找到答案,这就叫做历史的遗产。但是,有没有更好的答案?有没有前人没有答案的题目?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既有的语言造句、表达习惯甚至逻辑思维的模式组成了回答生活与人性问题的百科全书,那是一层厚厚的膜,后人只有穿透这层膜,才能创新,才能针对新时代产生的问题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为了更准确也为了证明前人的遗产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条件,遗产的功能不是让你抄袭,而是让你节省时间地进入下一步,还有一些答案是为了让我们避开这些答案,因为有许多“此路不通”的答案在我们的近代史的答案中。
  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前面提到的那层膜越来越厚,这不是坏事,因为每一代新人将更加省力地使用这层膜提供的信息了解人性的许多现象,同时,每一代新人也在审视检验这层膜里面的信息哪些是永久性的,哪些是仅仅属于历史过渡时期的,比如“裹小脚”和“奴隶制”,比如“战争”和“种族歧视”,前两者的特殊形式已经不存在了,但类似的意识依然表现在其他的形式里面;后两者则是形式和意识都还在继续着,后两者更证明了人类文明某种程度的停滞不前,所以文明的每一步是多么地艰难。
  穿透那层膜意味着越过目前的思考深度与角度,幸运的是,诗人的这种思考不是商家的订货,而是在日常点滴的生活中对生命与生存的质问,如果你的思考答案没有记录下来,或者只是很粗糙的记录,那就意味着别人难以分享,也意味着商人不能把它当成商品的原材料来利用。如果你的答案有了深度而且也表达得很好,那么就有可能由此演化成一句广告语、一行手机短讯、一部电影、一场话剧,它们就有流行起来的可能。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例子,最有证明数据的是“超现实主义”,当年(二十世纪初)首先是一群诗人领悟了潜意识或无意识在人们生存中的强大作用,他们开始运用在写作中,加上同时兴起的心理学与性心理对生存行为的影响,他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深度,最先受影响的是一批画家,结果这批画家证实了超现实对绘画的贡献更加巨大,而超现实的绘画想象力又马上被商家用来表现在广告中。刚才说到诗人的这种思考不是商家的订货,但是反过来讲是商家的订货又怎么样9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当然,我也会想到“诗人思考及诗歌形式的表达”作为特定的政治订货在中国已经有不少年的强制性历史,至于商家订货的后果让我想到一个新词:精神市场化!
  美国的经验是精神市场化与政府非盈利的文化政策挂钩的,也就是让商家支持非盈利组织,政府则给予商家这部分赞助金相当比例的免税。而非盈利组织所举办的活动宣传品上都会印有商家的名称,这也是广告之一种,既表明商家为非盈利的文化做出了贡献,又证明他们的生意做得很好,有多余的盈利来赞助文化。这些商家一般不涉及非盈利组织的活动运作,只是在大的范围里面认定一个支持领域:艺术、文学、戏剧、音乐等等。在商家参与赞助并得到免税的这一点上我认为可以归类为各得其利的市场化操作。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影响诗人的表达深度,许多科技的新词汇和这些词汇所代表的技术,十年或者几年前还没有,比如电脑行业的许多新词汇,就为诗人提供了新的形容人性的意向和比喻,也就多了一些词汇去围攻(表达)生命的感受。在工业革命之前,我们只能运用农业的词汇和自然名词来形容内心的感受,以前我们可以用炊烟来表达或隐喻内在的上升,后来可以引用电梯,再后来可以引用火箭,最近甚至可以用电脑内存的升级来引用,所以我们增加了形容和隐喻的用语,这对描述的准确性肯定有帮助。在这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一个学英语的中国人在把英文翻成中文的时候会觉得容易一些,因为他(她)手中有很多中文词来为英文词服务,假设翻译~个关于悲伤的英文词时,他(她)掌握所有中文的关于悲伤的词,只要把那个最接近的放上去就行了。但是如果让他(她)把中文的翻成英文,就会有词语不够的问题,因为她(她)不可能知道英文词里面所有关于悲伤的词,也就是说第二语言的词库绝对不如母语的词库强大,而且第二语言的词语在历史背景中曾被使用的典故不可能全知道,这都会造成翻译中的失落和不准确。所以,回到前面的来讲,词库的大小对我们形容内心的局限。我们要用有限词语的互相撞击来产生新的含意,甚至要寻找奇特的撞击,因为大部分不奇特的撞击已经被运用过了。
  讲到这儿,如果你还想写诗的话,起码你喜欢思考,如果你还想把思考写成好诗、写成技巧上也有所创新的诗,那么不但要思考还要锻炼语言的技巧,这与科学的研究有共同的地方,要做许多文字搭配的试验,也会有许多失败之作,但是还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有一点是有保证的,思考是一个生存者走向更加文明的路,至于能不能在表达的技术上也达到成功,则要勤奋(其中包括很多沉溺在其中的时间)当然还要加上一些想象力、联想力以及语言的天赋,天赋是没有保证的事情,就好像父母是不能选择的,所以诗人虽然不富裕,但是做一个创新并有好作品的诗人要有些运气。另外还有一个灵感问题,什么是灵感?灵感是没有秩序的,所以不要讨论如何管理灵感,灵感一边打乱已经存在的顺序和管理模式一边在感觉打得是否顺手,它是顺手时向作者闪现还是不顺手时闪现呢?备人有不同的经验,李白在酒后,张三在失恋后,李四在孤独中,一些人在逆境中,另一些则在快乐中。
  还有题材的问题,如果你把一种消极的人生写得很巧妙,语言很奇特。你是要别人也因此消极呢?还是欣赏你的表现技术?比如俄国诗人叶塞宁说:“死不新鲜,活着更不新鲜”。你是欣赏他的语言呢还是这种态度?或者两者全欣赏?我认为消极悲观的诗人所写的好诗,在技巧上绝对是可以借鉴的,至于态度是可以商议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低潮悲哀的时期或阶段,强化这个阶段并把它们延长到一生是没有必要的,悲观不是庄严的保证,但是庄严者必须了解悲观。我觉得“管理痛苦”这个说法很好,因为人生的痛苦既有理念上又有生物方面的,管理的提法就是认定它们是天生的,需要在管理中让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减少到最少的程度,也因为消灭它们是不可能的,不要用消灭什么来欺骗人类自己。天灾人祸都能引起贫困,贫困是消灭不了的,只能在管理上进行限制与防备,让它们尽量发生的少一些而已。另外,人性方面的许多东西也是消灭不了的,嫉妒能消灭吗?但是每个人能管理它,让它产生用勤奋去竞争的动力,而不是产生去破坏或诽谤别人的动力。
  最后,你的诗好不好还要由别人说了算,你自己认为特别好还不管用,要在别人那里流传起来才算好,还要在时间的长河里流传起来才算更好。这也是市场,精神的市场在流行上也需要人气的支持。至于我的诗,虽然有一些知音者,但能否流行,我也没有什么信心,如果能流行一个阶段也是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应该做的事情,是全体人类互动出来的结果。当然,我对自己走火入魔的写诗与思考的状态很有信心,觉得很过瘾,这就是一个相对满足而又乐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