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诗歌现场研讨会发言摘要

作者:佚名




  冯亦同:值得注意的是,周庆荣散文诗创作从起步阶段的模拟性“尝试”到“而立之年”向现实人生更广阔、更坚实处的提升和跨越,是通过《父爱的温情》(1989)、《青春时的乱云飞渡》(1987—1990)、《紫气在你心头》(1990—1991)和《我们》(1993)这四个散文诗组的相继完成而实现的。在此期间,诗人既经历了初为人父的“寻常”而“不一般”的生命体验,又度过了进北大深造、在“思想者的熔炉”里重新“锻造”自己和“脱胎换骨”的宝贵时光,其创作无论在感性层面还是理性深入上,都有了明显的突破和开拓。散文诗《感觉》中,他这样写道:“孩子,自从你的信号出现,我的原野不再空寂无声,所有的虚无被你赶走,甚至,沙漠也响起了红柳的歌谣……”被早年“柔美的月色和神秘的树影”所掩盖了的“青春的阳刚”似乎找到了重新喷发的通道,在《与灵魂对话》、《握手》、《天性》、《想起海洋》等越来越贴近诗人自己和社会生活的篇什中,不屈不挠的男子汉气慨和对真理王国的渴求与向往,投下了更为鲜明和执着的足迹。《让山的感觉陪伴你我》有这样的句子:“让我们共同拥有白云的纯洁和轻松,拥有枫叶的热烈和忠诚,拥有森林的坚强和深沉。你有了山的感觉,可能等待和痛苦不再属于你;我有了山的感觉,可能从此告别失望与沮丧。如果你我都有了山的感觉,我们的世界便会矗立起一种精神——一种如山的精神!”
  从“小我”到“大我”,从“梦想”到“现实”,从“西方”到“东方”,从“婉约”到“豪放”,从“迷幻”到“警策”,周庆荣散文诗中迭出的“意象”在这一系列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矛盾运动中,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换,以不断“蜕变”令人耳目一新的成功实践,演奏出丰富多彩、起伏跌宕的“一曲交响”。情未了,曲未终,在收入以上全部作品的这册刚刚出版的装帧精美、设计考究的散文诗集的作者像下,有题句云:“……天至深秋,人,亦至深秋,仍在空中飘扬的便是中年的思想。”不知为什么,我读后即联想到一部外国电影的片名《秋天的马拉松》。周庆荣先生年纪尚轻,“深秋”还远,其散文诗的“金秋交响曲”才刚刚开头,就像那“母亲河”边的“月亮树”一样,仍将缤纷多姿地延伸和托起他岁月的风景和生命的真谛。
  
  孙友田:散文诗选的开头,你就把我们领进了风情万种的异国它邦,让我们认识了安妮妈妈的克朗小镇,认识了洛基山的石匠和圣•锡尼的海滩。在《一位母亲讲的故事》中,那位卢卡斯大婶,很像《祝福》里的祥林嫂,因儿子海利亚的突然死去而成了疯女人,可见命运是不分国界的。这首诗的结尾,你动情地写道:“远方的安妮妈妈,请原谅你的女儿,因为我答应了卢卡斯大婶,做一次她的海利亚!”江苏著名作家赵本夫曾经说过,你要写好城市,必须了解乡村,你要写好东部,必须了解西部,你要写好中国,必须了解外国。赵本夫的见解和你的实践,对胸怀大志的诗人们是个莫大的启发和鼓舞。
  文学,包括诗歌在内,它的使命和功能,无非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引导人们向着高尚、美好、圣洁的境界。古今中外,一切真正的好诗,不论什么年代产生的,也不论什么人创作的,都是与真诚、崇高、善良、纯洁和美好联系在一起的。我深深地记住了你写的那个石匠,因为“他把自己的忠诚以石的形象固定在山野,屹立在风中”。明孝陵神道上的石人石马都是石匠的杰作,石匠不知为谁,而他们的杰作却流芳百世。我深深地记住了你写的《母亲河》,因为“这条河里的水,能使世界上所有的粗鲁变得温柔,使所有的温柔变得美丽,使所有的美丽变得神圣”。我深深地记住了你写的《孤岛》,因为“生命的海洋里,即便是一座孤岛,它也会拒绝绝望。”
  你运用散文诗的形式,写重大事件而不觉其重,状身边琐事而不觉其轻。娓娓动听,逸趣横生,读罢掩卷,韵味无穷。你写《雨中行》,这确是身边的常事、琐事、小事,但当读到“看雨中万物的景致,看它们究竟与阳光下的模样有何不同”时,就感到非常有趣、有味。你写的《论母爱》,看到这个“论”字好像会枯燥无味,其实这首诗却非常精妙和独到。除了让读者真切地感受“世界上最富有的是母爱”等等之外,你还写出了惊心动魄的另一种现象:“母爱,可以是水,有时也会阻隔我们迈向另一块陆地。”多么精妙和独到呵。这就艺术地再现了母爱的全部内涵。
  
  叶庆瑞:周庆荣先生在这本诗集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孤独。这一孤独的种子,也许是从诗人背井离乡时开始萌芽的,独在异乡为异客,这种远离故土远离亲人“游子牌”的孤独,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也几乎是处于这一陌生环境、陌生人群中,人们共同会出现的情绪反映。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有不同的孤独。迷途者有孤独,小人的阴谋败露后有孤独,贪官进了牢房有孤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被人们认知也有孤独。所以孤独也有高下之分,也有高尚与卑琐之别。
  周庆荣所展现的孤独,骨子里是其生命形态与精神渴求的混合物,有现代知识分子求知、求真、求美而不得的无奈,也有正直向善的平民意识之困惑。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资本的幽灵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蠢蠢欲动。诗人从一个小村庄北漂到一个充满欲望的大都市,他在学业上竞争,他在商海里打拼,他在名利场上突围、他在权力中沉浮,在这个越活越实在且越活越不明白的时代里,其实我们同诗人一样,内心的深处隐藏着太多的困惑,多到我们已无法说出具体的困惑是什么。正直被称作虚伪,诚实被当作无能,公正被视为笑话,面对扭曲的人性,面对异化了的社会,于是便产生了孤独。这种被大多数人遗忘了的心境,正是诗人耿耿于怀的地方,实则“孤独”恰是这一时代最核心的心理症结。
  诗人展现这一心理症结用了一个极其准确的意象——岛。岛原本是陆地的一部分,“可你为何让浩渺的海水和单调的波浪将你隔离成孤独?”这是诗人对心灵的叩问,也是对公众的询问。对现实的无奈,不被别人理解,这是痛苦的,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者的痛苦,然而清醒的孤独的诗人回答是:“既然独立地迎接海洋已经不可避免,那么,再苦苦企求整体的维系不正是一种软弱么?”
  我很欣赏《断橹》这篇散文诗,它可以说是周先生的精神写照,也可以说是一些改革者、生活的探险者的象征。请看诗人是这样写的:“为什么离海岸那么近的时候,你竟然垮下来呢?浪峰将小船划了一个优美的圆,你的被肢解的躯体,有一半化为海的传说。”“沙滩上有很多阳光,燃烧着你的饥渴,海水哗然而至,又悄然离去,你在大海中走散,只能永远是孤独者。”我们说,断橹的孤独是光荣的、高尚的。因为它是在与风浪搏斗中断裂的,它曾在浪尖上写下多少惊险的故事,留给浪花许多动人的传说。它的断裂是一种生命的归宿,所以它的孤独也令我们肃然起敬。
  
  陆苇:周庆荣的散文诗选材很广,主题表达的方式也很有特色。《周庆荣散文诗选》当是散文诗文库中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现对这本书中的几篇作品谈点粗浅的看法。
  《谎言》是写道德。“不说谎的孩子会更理解生命。妈妈,我可以让人对着我背影说,他被谎言杀害过,但我决不对任何人动用谎言的武器。”这是周庆荣在这篇散文诗中写的富有哲思的两句话。它点了题。这主题寄托着“我”对妈妈的感激和尊敬,因为他知道,自己美好的心灵是妈妈调教的结果。这当然反映了作者扬善伐恶的强烈的心理情绪。这篇散文诗之所以令读者难忘,同样是缘于作者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手段。作品最后的一段话中,山谷、鲜花、琴音这些词,现在都是意象,原本都是实实在在的普通的形象(实象),这个改变,是着意“诗化”的结果,不如此,“我”的那个追求的“意义”,“就纷繁不起来,就厚实甚至凝重不起来。”
  《让山的感觉陪伴你我》是写应当如何做人。山的感觉就是山的精神。山的精神是什么?作者说一是“永远年轻的白云”,喻指土地与生命;二是“遍地燃烧的枫叶”,喻指青春与爱念;三是“铁色的森林”,喻指根系与巨木。诗人在终篇时写道:“如果你我都有了山的感觉,我们的世界便会矗立起一种精神——一种如山的精神!”标题即主题,诗作表达得十分明朗。我为什么喜欢这篇散文诗呢?依旧是欣赏它的表达方式。前三段的首句“山的感觉”,是统一在一个构思中意象的有序组合,后者虽与前者并无递进关系,但这种复沓加强了全诗的内在旋律,促进了意境氛围的形成;同时这段与段之间时空上的跳跃,也大大丰富了诗的容量。最后一段中的三个“拥有”,通过复沓表达的是一种渴望,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你有了”、“我有了”、“你我都有了”,这些也以复沓形式出现的诗句,都富有哲理味儿,表现的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实则就是作品主旨的升华,毫无疑问它同时也寄寓着对读者的没有言明的期待:让山的精神永远陪伴你!像这样用复沓形式写的作品,还有《我们走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