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翁同龢(国画)

作者:木 耳




  
  在甲午中日对抗问题上,翁同龢极力主战,他因此以爱国英雄而流芳百世;与他相对应的,是主张议和的李鸿章,不仅主张议和,在战败之后,李鸿章还签下了"马关条约",因此他被称为丧权辱国的卖国贼也在所难免。
  翁同龢的学生王伯恭在他的《蜷庐随笔》里写道:“合肥(指李鸿章)奏言,不可轻开衅端,奉旨切责。予由津来京,见常熟(指翁同龢),力谏主战……乃常熟大不谓然,且笑吾书生胆怯。余谓临事而惧,古有明训,且器械训练,百不如人,何可放胆尝试。常熟言:'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予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确知不如,安可望胜?'常熟曰:‘吾心欲试其良楛,为整理地也……’”
  “吾心欲试其良楛,为整理地也。” 王伯恭的文字真让人不寒而栗。如果战争胜利了,主张坚决抵抗的翁同龢自然是功臣;如果战争失败了,他也就抓到了李鸿章的把柄。翁同龢和李鸿章的个人恩怨众所周知,因此对于翁同龢来说,横竖都有利。只是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拿整个民族的命运做砝码,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了些。
  这个代价有多大?恭亲王说:"以致十数年之教育,数千万之海军,覆于旦夕,不得已割地求和,外洋乘此机会,德踞胶澳,俄租旅大,英索威海、九龙,法贳广州湾,此后相率效尤,不知何所底止?此皆大司农(指翁同龢)阶之厉也。"谁也不能否认,这场战争的失败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而恭亲王说这都是翁同龢的错。
  战争失败了,证实了李鸿章的"楛",翁同龢应该可以"整理"李鸿章了,但是此刻的他却拟了一道《自请为甲午战败罢职呈折稿》,请求给予处分:"臣于敌势军情焉不识,遂使全权之使再出,而和议于是遂成。" "于敌势军情焉不识"已是不可原谅,何况在他内心最深处,曾经有过如此不堪的私念。翁同龢说:"覆水难收,聚铁铸错,穷天地不塞此恨也。"他恨的是什么呢?真心的还是表面的呢?也许,永远没有人能够明白了。
  不管怎么说,在中国历史上,翁同龢的名字总是不可忽略。他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都察院左邻御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等;而他的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有颜真卿风骨,因而著名于时,画不多见,黄宾虹却认为其品格甚高,为当代能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