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董其昌(书法)

作者:木 耳




  董其昌在书画界的名气有多大?《明史》上说:"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画史绘要》这样评价:"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董其昌的好朋友陈继儒有一封写给沈士充的手札非常有名:"送去白纸一幅,润笔银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
  
  董其昌早年因 "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的义举,赢得了道德上的赞誉,他在士大夫中的名声很好;然而在民间,董其昌的口碑却非常的差。有一个"民抄董宦"的故事说的是董其昌在辞官回松江家居的时候,时常与儿子、仆人一起盘折田地,劫夺钱财,封钉民房,捉锁男妇,甚至逼死人命,因此成了当地一霸,引起很大的民愤。1616年的春天,上海、青浦、金山三县的老百姓放火焚烧了董其昌的宅院,抄走了董家大部分的家产,砸碎了董其昌书写的匾额。于是有人愤愤地说:"不意优游林下以书画鉴赏负盛名之董文敏家教如此,声名如此!""思白书画,可行双绝,而作恶如此,异特有玷风雅?"
  我常常有些怀疑,主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董其昌真的会如此作恶多端吗?人们总是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一个内心如此邪恶的人,怎么能让自己写出一手如此美妙的书法,又怎么能让自己写出那些让人受益的文字呢?《明史》评价董其昌"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或许,事情本身本不是那么简单的吧?
  曾经也有人说,之所以有"民抄董宦"的发生,是因为董其昌为名所累。但清代医家毛祥麟在《墨余录》中又说:"文敏居乡,既乖洽比之常,复鲜义方之训,且以莫须有事,种生衅端,人以是为名德累,我直谓其不德矣。也许"为名累",也许"其不德矣",也许两者都不是。我想,或许只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说着各自不同的话,发表着各自不同的观点而已。
  董其昌到底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遥远得只剩下一些传说,也不知道传说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