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诗歌不能漠视现实生活

作者:曹纪祖




  当今,关注现实的精神内核应是“以人为本”。看重人的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话语权等,尊重人性需求的方方面面。这与社会发展、社会分配、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是密切关联的。这就要求诗人要关注时代变迁,洞察社会心理,有更为宽阔的视野和更为博大的胸怀,从而捕捉诗意现实,书写血肉人生,与时代和人民亲近;不宜过于自恋,在因袭的话语套路中进行个人化写作。
  当然,关注现实就不能不关注现实热点。现实生活的热点或焦点集中反映了社会情绪和民愿民意。而诗作为文化形态,主要是作用于社会心理的。积极介入人们关切的社会热点,是诗人有所作为于社会的一大机缘。社会变革中进步与倒退的交错、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龃龉、城市与乡村的平衡、社会利益的调整,特别是社会和谐、新农村建设和文化旅游,应是诗人们重点观照的对象。
  关注现实当然也离不开新诗“现代性”的思考。新诗的现代性应是以当代意识观照现实生活的审美体现。诗人们首先应是现代文明人、现代文化人。进步的思想观念,开放自由的个性,站在人类生存高度的人文关怀,对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社会文明成果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和相应的修养等等,都是诗人所必备的素质。我们既不做长袍马褂式的旧式文人,也不做现代嘻皮士。更勿须做“服药饮酒、扪虱而谈”的魏晋名士模仿秀,狂饮放荡,故弄玄虚,与社会很不和谐。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热爱生活,文墨风流,应是当今诗歌的主导精神。
  在艺术表现上,应当认识到形式趣味和语言技巧不能代替诗的生活内容和生命内容。当今诗歌被认为是技巧更成熟、语言更成熟,但求之太过,则形成对内容的反压。王国维认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应当强调充实的内容、趋势的情感与语言表现的和谐一致。应当强调对汉语言的准确运用和创新性发挥,避免生造的别扭。应当借鉴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追求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应当走出对“后现代”的模仿套路,把诗写得抒情一些、晓畅一些、短小一些、明朗一些,以与群众亲近。切合现代人的话语习惯而又有艺术提炼的语言表述,必是诗的现代性的语言特征。
  摘自《文艺报》200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