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学诗偶记(十则)

作者:宫 玺




  一
  
  诗有三友:忧患,孤独,美。
  
  二
  
  人生在世,脱离不开社会、人群和时代。社会生活不是单一的,群众情态不是单一的,时代精神风气不是单一的;每位写作者只是这社会、人群、时代中的一分子,他只要忠实地、真切地写出他的独特感受,他就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反映和表现了时代。时代对其影响是不由自主的,其表现是自然而然的。若刻意强力而为,则易流入矫情或装腔作势。
  
  三
  
  “生命意识”,我不懂。是指生存、死亡、人性、生理、人的价值?我还是喜欢老子的说法:“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生而为人,怎能没有个人忧患、社会忧患、人世忧患、现实和未来忧患。忧患于心,必流露体现于诗。即使欢乐和散淡的诗,难道就没有丝毫忧患?是真诗,必有忧患之背景。
  
  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如何在局限中发挥自己之所能和可能,是我长期苦心的摸索和思考。我喜欢写短诗。阔大、放纵,非我所能。这与性情气质有关,无可奈何。
  
  五
  
  以自在的心态写自在的性情,以朴素的口语,表达深切的感觉;不造假,不虚饰,本分本色,异想天开,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让诗的意味深些,再深些。
  
  六
  
  好诗的标准是:独创,感动人,启发人,回味无穷,熟悉了还要看。
  
  七
  
  “转益多师是汝诗”,唐诗于我大有益。不是学其形式格律,是学其诗质、诗魂、诗的格调和气象,尤其神往那种将世间万事万物主客观情态凝炼为诗的艺术襟怀。唐诗的时空包容何等广博啊!
  
  八
  
  从全国各地遥相呼应的上百种民间诗报诗刊,看到新诗的潜力,心生暖意,身受鼓舞!谁说新诗萧条!
  
  九
  
  人到暮年,应该明白通达,应该不再浮躁,应该有些静气,应该写出自己此生真切的感受,不要再云天雾地,自作聪明。人到暮年还没有长进是可悲的。
  
  十
  
  组诗《往事》,语言风格颇异于我往常所作;不是观念有变,实因题材所致,换一下笔墨。也许有读者会说缺少诗味?
  
  《中国之歌》出版发行新闻发布暨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本刊讯2月8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江苏省作协诗歌工作委员会及本刊共同主办的陈咏华长篇抒情诗新作《中国之歌》出版发行新闻发布暨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省文联主席顾浩,省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赵本夫,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张王飞,省作协副主席、省作协诗歌工作委员会主任赵恺以及何永康、包忠文等诗人、评论家40余人出席会议,并参加了研讨。
  《中国之歌》是作者继前不久推出个人十卷文集后出版的又一部力作。这部独特的长篇抒情诗,将诗之大情进行时空交错,又将传统诗中偶见的“诗头接诗尾”的形式巧妙借取,以中国现实的横向为主,辅以历史的纵向的结构方式,使全诗三千余行二十一章及序诗尾声新颖而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抒情整体,但各篇章又具相对的独立完整性。思想上具有浓烈的爱国情怀,抒情性强。艺术上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同时又善于吸收糅合中外各种新鲜有益的诗的元素,语言上以简约而达丰厚,讲灵动变化,重节调韵味,不乏警言妙句。整体看,明快而不直白,易解而不乏味,将纷纭复杂的史、事、人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布排得当,脉胳清晰,饱含深思又极富激情地将历史悠久、现实灿烂的中国抒写得波澜壮阔,绚丽多彩。
  冯亦同、汪政、庞瑞根、陆建华、孙友田、徐兆淮、王德安、陆苇等与会人员也对该作品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一致认为如此长幅歌颂祖国的长篇抒情诗在诗坛并不多见,此书的出版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十分必要,而且作者匠心独运,对大题材驾驭自如,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歌颂中不忘忧思,把对祖国之爱演绎得壮阔而深刻。
  (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