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家庭教师

作者:[奥地利]伊尔塞·艾兴格尔 著 李 超 译




  伊尔塞·艾兴格尔(Ilse Aichinger),1921年11月1日生于维也纳,奥地利当代著名女作家,战后德语文学代表人物,“四七社”成员,1953年与著名作家君特·埃希结婚。
  艾兴格尔的小说在运用意识流、内心独白等叙事手法方面,为1950年之后10年间的小说形式特点架起了一座桥梁。短篇小说集有《被缚的人》(1953)和《我的语言和我》(1977)等。而其代表作《更大的希望》(1948)则是作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艾兴格尔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使她赢得了众多的文学奖项,如:“四七社”文学奖(1952)、杜塞尔多夫伊默曼奖(1955)、不莱梅文学奖(1957)、内莉·萨克斯奖(1971)、弗朗茨·卡夫卡奖(1983)和奥地利国家文学奖(1995)等。
  
  爸爸和妈妈要出门了。小男孩趴在楼梯栏杆上目送他们离去。他看着妈妈的浅色帽子和爸爸的深色帽子往下移动、再往下移动——到最后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走廊绿得和海一样,让人以为爸爸和妈妈像是沉了下去。他们出门前的告诫很强烈,好像要把他留在家里不止一个小时。小男孩的脑瓜里乱哄哄的:把门锁上,除了家庭教师以外,不要给任何人开门——他之前病了很久,由于身体还虚弱,所以就在家里上课。他的家庭教师是一位大学生,一位安静的年轻人,他通常会让小男孩感到无聊。
  小男孩穿过空无一人的房间,四周寂静得像一只放在耳边的贝壳。他打开储藏室的门。所有这些装得满满的篮子和杯子现在都属于他一个人了:外地的轮船运来的货物——真是广阔的天地。他从篮子里拿起一个苹果,就在这时,门铃响了。他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屏住呼吸,站在门口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挂上锁链,把门打开一条缝。门外站着那个他认识的老乞丐。“我没有什么给你的!”小男孩难为情地说道,并把手里的苹果递给他。乞丐谢也没谢就接过了苹果。“再见!”小男孩对他说,但是对方并没有理会他。
  他锁上门,踮着脚尖走进自己的房间,在桌旁坐了下来,就那样一动不动地坐着。他之前盼着能一个人待在家里,但是现在他感到害怕了。害怕那个乞丐,也害怕那些空荡荡的房间。直到听见家庭教师按门铃,他才松了一口气。他跑过去,把门打开。
  “你应该从门孔里看看是谁才开门!”家庭教师对他说。
  “我够不着呀!”小男孩答道。
  他站在年轻人旁边,抬头看他在镜子前抚摩头发。年轻人停了一下,好像在仔细听什么。
  他们把桌子挪到窗边,开始读书。“现在……是……秋天,”小男孩结结巴巴地读着,“鸟儿飞向南方。”他抬起头向外看。
  “它们飞到哪儿了呀?”他问道。
  “往下读!”家庭教师不耐烦地对他说。过了会儿,他好像想到了更好的回答:“它们已经飞到大海上了!”
  小男孩继续往下读。读到飘落的树叶,读到大果园里丰收的果子,读到各种颜色的葡萄叶和早已落下的夕阳。
  “哪儿呀?”小男孩问,“它在哪儿落下去的呀?”
  “在那边!”家庭教师说得有些含糊。
  他们现在读到了天空和被风吹来的白色云朵。
  “哪儿呀?”小孩又喊道。但是家庭教师并没有回答他。他抬起头,看见家庭教师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盯着自己的膝盖。“风把云朵吹到哪儿了呀?”他更急切地喊道。在开着的窗外,天空无云,几近透明。天色已黄昏。
  “你有没有听见什么?”家庭教师头也不抬地问。
  “听见?”小男孩说,“没有啊,我什么也没听见!”
  “安静!”家庭教师说,“你完全安静下来就能听见!”
  “听见谁?”小孩问。
  “注意听!”家庭教师叫道。
  “听谁呀?”小男孩又问道。
  “听这个声音,”年轻人说,“就是这个声音!”
  小男孩放下书,低下头,把双手放在耳后。他什么也没听见,只听见从楼下传来轻微的咝咝声,这声音把整个屋子变成了一只贝壳。
  “是沙沙声吗?”小孩问。
  “不是,”家庭教师说,“是叫喊声!”
  小男孩笑了,他跳起来,拍着双手。
  “是玩游戏吧!”他叫道。
  “接着读书吧!”家庭教师说。
  但是,他们刚刚开始读到雾和长长的影子时,家庭教师跳了起来,用力打开隔壁的门,好像想当场抓住什么人。他从那儿经过客厅走进男孩爸妈的卧室,穿过前厅,又走回来。小男孩惊讶地看着他。
  “房里有人!”家庭教师说。他想知道,在他之前是不是有人来过。
  “有人来过,”小孩回答他,“一个乞丐。”
  “你把锁链挂上了吗?”
  “当然了!”
  家庭教师陷入了沉默。
  “我还要往下读吗?”
  “注意听!”
  “我们要玩游戏吗?”小男孩不确定地笑着说。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看着他的脸。
  “好!”过了会儿他说,“就当房里有人,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吧!”
  “谁呀?”小男孩高兴地叫起来。
  “一个人,”家庭教师说,“一个我们害怕的人。”
  “那个乞丐吗?”
  “对,就是那个乞丐!我们要去把他找出来。”
  家庭教师牵着他的手,小男孩发觉他的手冷冰冰的,已经被汗湿了。他们踮着脚尖,轻轻打开房门,四下张望。外面的天色已晚,屋里也渐渐暗了下来。只有镜框还反射着墙壁的光芒。年轻人在客厅里停了下来,他放下小男孩的手,把食指放在嘴边。
  “他在哪儿?”小男孩问。他激动得涨红了脸。
  “你没有听见他吗?”家庭教师小声说道。
  “在哪儿呀?”
  “就在隔壁!”
  “他说什么了?”
  “他在威胁我们!”
  小男孩冲出去,把爸爸的大衣从衣架上拽下来,大声喊着:“我找到他了,我找到他了!”他飞快地披上大衣,让衣摆拖在身后。
  家庭教师从客厅里走出来,慢慢迈着细小而胆怯的步子向小男孩走去。
  “我们找到他了!”小孩又喊道,“我们找到他了!”
  “啊,”家庭教师慢腾腾地说,“那个人就是你!”
  他们站在那面大镜子前,小男孩看见镜中的另一个人正向他举起拳头。在这渐临的黑暗中,他看着那个攥紧的拳头和那张苍白扭曲的脸。他跳起来,大声笑着。家庭教师还从来没这么有趣过呢!就在这时,他听见钥匙插进锁孔的声音,看见了身后爸妈的脸,然后听到了妈妈的尖叫声。
  家庭教师被三个男人制服,他精疲力竭,口吐白沫,被抬进救护车,小男孩想拦住他们,但没有用。
  “我们只是想玩游戏啊!”
  后来,他爸妈每次一说道:“要是当时我们没有及时回来的话……”他就会气呼呼地打断他们:“我们只是想玩游戏!”
  他不相信大人了。
  (李超: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德语教师,邮政编码:2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