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一部奇异的乌托邦小说

作者:李冀宏 张喜华




  一
  
  “乌托邦”(utopia)一词为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托马斯·莫尔所首用,出自他用拉丁文写的描绘理想社会的同名作品;乌托邦小说指的是描绘现实中并不存在而由作家虚构的理想社会的小说。出于对现存不合理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追求,不少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对构想和描绘理想社会颇感兴趣,在其身后留下了一长串的乌托邦小说。在西方,最早的乌托邦小说可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我国,则以晋朝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最为著名。英国文学历来有创作乌托邦小说的传统,一些作家留下了传世名作,如培根的《新大西岛》(1627)、勃特勒的《埃瑞璜》(1872)、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1891)等。1933年,美裔英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 1900—1954)创作并发表了《消失的地平线》( Lost Horizon),又为英国的乌托邦小说增添了一部传世佳作。
  该书问世之前,希尔顿在英国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作家,《消失的地平线》发表并受到美国评论家的褒奖使他一举成名,为他赢得了相当于美国普利策文学奖的诺桑顿文学奖。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从1939年至1961年,该书20余年间在英美畅销书中一直名列榜首, 总共重印了46次,销售了200多万册,为英美读者所争相阅读,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传至世界各国。1944年,好莱坞投资250万美元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使其更为普及,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随之风靡全球。这部作品70多年后仍历久不衰,至今还在为各国众多的读者所欣赏。据悉,在我国就至少有三四种译本面世,其普及情形由此可见一斑。《消失的地平线》在当年之所以深受欢迎,十分畅销,自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人类已经历了一次血腥、残酷的世界大战,因而厌恶战争,更是害怕爆发新的战争,试图在动荡不安的世间探寻永恒的价值,结果发现的却是经济大萧条,于是便将《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世外桃源视为了理想社会的虚幻实现。香格里拉那个和平、宽容、明智的世界虽遥不可及却很诱人,使处于矛盾、困惑和苦难中的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些许的寄托与慰藉。
  《消失的地平线》共分11章,前后各有“序幕”和“尾声”相连接呼应。故事以第三人称叙述,用回忆的方式展开情节。小说讲述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以主人公康维为首的四名西方人在东方某小国发生动乱时乘飞机疏散,不料飞机被人劫持飞往神秘的喜马拉雅山区,最后迫降在一个名叫香格里拉的地方,并滞留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日,康维他们从而了解到这个世外桃源的来龙去脉。“这里是一块永恒宁静的土地,雪峰高耸,峡谷幽深,庙宇深藏,森林环绕,牛羊成群。在这里居住的人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没有疾病和暴力。……藏语里的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代表着藏民的理想境界。”由于看破红尘,厌倦西方文明,康维决意留在香格里拉聊度余生。可是,为了同伴好友马林森的缘故,他不得不离开此地,陪同他重返西方文明世界。而后,他独自艰难跋涉,前往喜马拉雅山区,希望回到那个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却消失在茫茫雪域高原之上再也无从寻觅。从结尾上看,《消失的地平线》酷似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二
  
  《消失的地平线》堪称一部奇书,是一部奇异的乌托邦小说。其奇异之处首先在于,跟许多涉及东方题材的西方文学作品不同,该书作者透过人物之口表述的一些观点及看法,从一定程度上讲超越了盛行于西方的东方主义。希尔顿似乎有着深深的东方情结和中国情结。他将故事的地点背景,即虚构的那个世外桃源,安排在东方中国的藏区即是明证,反映了他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和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情有独钟。
  主人公康维是一位在中国及其他一些东方国家生活过多年的英国外交人员,他是牛津大学的高才生,精通数门东方语言,能操一口熟练的汉语,信奉人文主义,厌恶战争及由西方文明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祸乱。他对中国及其人与物的喜爱和友善,书中有多处描写,其例俯拾可得。例如:
  康维在中国已经生活了近十年,并不全都是在大城市居住,但回顾他所经历的一切,他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喜欢中国人,而且中国的生活方式让他感到舒心自在,有归家之感。
  书中另一处描绘反映了康维对中国人以诚相待,朋友众多:
  康维是一个能够随机应变避免麻烦的人。但是在中国就没有必要如此。他有很多中国朋友,而且他从来没有想过把他们当作下等人看待。
  康维一行四人刚到香格里拉时,他的同伴尤其是马林森焦躁不安,急不可耐。想尽早离开返回文明世界,故一再催促喇嘛寺提供返程的方便并予及时答复。就此事康维甚至为中国人说话,严厉地批评英美人士的专横傲慢态度:
  可是在康维看来,并不是东方人反常地拖拉,而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用一种无休止的甚至是相当荒唐的狂热对世界指手画脚。
  《消失的地平线》还借融东西宗教文化于一体,创建了香格里拉喇嘛寺,旨在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的大喇嘛西方人佩劳尔特的所思所想,义正辞严地抨击了西方文明的过度异常发展带来灾难,毁灭人类文明成果。如书中写道:
  他隐隐感到所有美好动人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难以持久,还有战争、兽欲和残忍的暴行不知哪天就把这世上的一切美好毁灭殆尽。他所亲眼目睹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头脑中又浮现出许多新的场景。他看到那些国家日益强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激起粗鄙的疯狂激情和毁灭他人的意志。他看到机械的威力日益膨胀直到只需配备一件武器,单枪匹马就可以与法国路易十四的整个庞大军团相匹敌。他也预感到当大地和海洋都填满人类文明的废墟时,他们就开始转向进攻天宇。
  这段描写显示了希尔顿的先见之明,要知道在他创作这部小说时世界上还没有原子弹、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而看如今,世界强国不是已经在将竞争和夺取的焦点转向北冰洋、南极洲、太空及月球了吗!
  希尔顿在小说里还借佩劳尔特所思所言严厉抨击了帝国主义的战争侵略行为对人类文明的毁灭:
  他还预见到一个时代的来临,那时的人类为杀人的技巧策略而得意洋洋,并在这世上如此地猖獗肆掠以至于所有珍贵的东西都危在旦夕,那些书画、和谐的局面、千年的珍宝、精致的工艺品和那些没有防备的——统统像李维的著作那样散失殆尽,像北京圆明园那样遭到英国人的洗劫和焚毁。
  希尔顿借这部乌托邦小说承载西方世界的心理诉求,该作品语言的力度和意境的优美驱使西方人去深思西方文明的瑕疵。希尔顿在战争阴云密布的欧洲大地上演绎着中国故事,他不是直抒惨烈的战争场面,而是借遥远神秘的东方古国来寄托他的美好希望,以抒发他对和平、美好世界的向往。战火纷飞与轻云薄雾,昏天黑地与月朗星稀形成强烈的对比,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不言自明。“即便是欧洲一片黑暗,这世界还有光明,还能重新点燃希望之火。”这希望之火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恪守着这一准则,与人为善,没有战火,没有厮杀,世界将充满爱与和平,乌托邦将不再是乌托邦。正是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社会的共识使得香格里拉成为了一种理想的意境。
  
  三
  
  《消失的地平线》的奇异之处还在于,它是一部为英语语言贡献了一个词语并由此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小说,这在世界文学中大概是绝无仅有的。《不列颠文学家词典》在评论《消失的地平线》时指出,该书的功绩在于为英语词汇创造了“香格里拉”一词,这片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已成为世外桃源的代称。该词虽为西方作家所造,但首先意识到其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的却是东方人。早在1957年,印度巴尔蒂斯坦就被印度国家旅游局公开宣布为香格里拉,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为印度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随后,尼泊尔的木斯塘又以香格里拉的名义迎来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最早从“香格里拉”一词的语境和意境中捕捉到商机,将其注册为酒店商号并买断同业品牌的是香港郭氏家族企业。20世纪60年代末期,有“亚洲糖王”之称的世界知名企业家郭鹤年鉴于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于1971年在新加坡开办了第一家香格里拉大酒店。自此开始,30多年来“香格里拉”以香港为大本营,不断向国际迈进。如今已有遍布亚洲10国的近40家香格里拉酒店,成为了亚洲地区最大的豪华酒店集团,且被视为世界最佳酒店管理集团之一。
  或许正是有鉴于此,加之希尔顿描写的香格里拉据考证位于我国西南某藏区,20世纪90年代末,云南、四川、西藏一些县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夺香格里拉用作县名的大战。各方都声称自己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纷纷竞相求证,一边举办各种活动吸引旅客,扩大影响;一边加紧修筑设施,开发一切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一时间,各地之间明争暗比,热闹异常,同时也把“香格里拉”的名字炒得沸沸扬扬。“人们考证并争夺香格里拉,实际上是在争夺一个品牌,一个概念,一个潜力无穷的无形资产。因此,其实刚刚过去的那场地理意义上的归属之争,属醉翁之意。香格里拉被认定在哪里,无疑会带动哪里的旅游经济。”
  2001年12月,尘埃落定:国务院做出决定,把香格里拉定在云南。次年5月5日,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品牌从此归属云南,这对该省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自1999年昆明至中甸的香格里拉航线开通以来,来中甸探访香格里拉神秘世界的中外游客成倍增长。短短几年间,该县已由原来的贫困县跃居为全国藏区145个县中的第5位,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居11位。毋庸置疑,香格里拉这一虚构地名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这大概是小说家希尔顿创造该词时未曾料到的吧。
  《消失的地平线》是希尔顿利用中国题材创作的一部奇异的乌托邦小说。由于这部小说,香格里拉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称,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著名的商标品牌。古老的东方文化正如香格里拉一样,饱含着无穷的魅力,成为中外作家取用不尽的宝库。在全球化时代,具有生机与活力的中国文化将会有如美丽的香格里拉,成为世界文化之林的一道美妙的风景。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C141)
  (李冀宏、张喜华: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邮编:41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