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童话故事还是政治寓言?

作者:海力洪




  拉什迪作品一向富含神话与寓言色彩,借助于此使小说艺术获得魔幻化的效果。同时,拉什迪小说一大特征便是通过世俗式的、闹剧式的现实描写最终使这种魔幻自行消解,以凸显现实世界坚不可摧的偶然性。但在同样不缺少神话与寓言色彩的《哈龙与故事海》中,拉什迪的固有理念占据了现实层面的位置,如让戴胜鸟生硬地谈论言论自由的强大力量;闲话国与安静国两军对阵,前者因言论自由,便势如破竹轻易击败了后者……寓意性过强,流于说理,“奇幻”的趣味也就变得若即若离了。过强的理念也压缩了想象的空间,导致了《哈龙与故事海》后半部叙述方式的失控,故事节奏过快,场面转换迅即,留下不少草草收场的败笔。
  在这部童话的最后,哈龙喝下“希望水”,得到无比强大的力量使卡哈尼这颗卫星旋转起来,阳光照到了黑暗笼罩的安静国上空,融化了由虚幻的影子组成的黑暗势力。闲话国彻底战胜了安静国,故事海重获生机。哈龙与父亲回到地球,在政客的拉票秀上讲起了闲话国和安静国的故事,让人民看清了政客的嘴脸。哈龙的母亲也唱着歌回家了。
  拉什迪的现实生活与他笔下的哈龙一样,经历“黑暗”的笼罩最终重见阳光。1998年伊朗政府正式宣布停止执行霍梅尼的死刑令,拉什迪也告别了他将其称为“古代历史”的那段如惊弓之鸟般的日子。2000年初,拉什迪与新婚妻子从伦敦搬到纽约去住,几年间,新书出了三本,还当上了国际笔会美国中心的主席。
  一向不忌讳评价同代作家,且绝不吝惜好话的美国名家厄普代克,去年在《纽约客》上撰文,赞美拉什迪的作品“如同闪闪发亮的激流,奔涌直前”。以当今拉什迪在世界文坛如雷贯耳的名气,及向来对同行态度的简慢刻薄,厄克普代一番美言所起到的效果,恐怕也仅仅只是无关痛痒,锦上添花而已。不过,也可以将厄克普代的评论看成一份美国作家同行正式的欢迎辞——拉什迪的小说如今俨然已成为西方当代文学主流中的主流,尽管对其作品后殖民主义思想的质疑和东方主义“传声筒”的批驳之声亦不时响起。
  从某种意义上看,告别“伤心”岁月的拉什迪,回望来路,《哈龙与故事海》足以成为一段特殊时期的纪念。童话中的“希望水”给哈龙带来强大力量,现实之中让拉什迪挺直腰杆从其“古代历史”中走出的东西,就不止是“希望”二字这般简单。只要看看当今西方世界在与穆斯林阵营的争斗中所显现的强势,看看拉什迪这位带着第三世界文化血缘的文化名人在第一世界中激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其可恃之力为何,也就清晰可见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