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桂晓风
二、开拓
在开拓编辑学会工作新境界方面,刘杲同志刚刚作了讲话,我完全赞同他的意见。编辑学会一定要与时俱进,关注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开辟学会工作的新领域。一般说来,新情况总是层出不穷的,“研究新情况”可说是永恒的课题。但现在与平时不同,是新情况批量、集中发生的时候,是事物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部分质变从而发生阶段性转折的时候(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当前的若干阶段性特点),国家和出版工作都处在深刻变动中。所以,研究新情况在今天不是一般的任务,而是不研究新情况就无法工作。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新的发展时期,面向新的出版业,面向新的世界,密切联系变化和发展着的编辑工作实际,密切联系正在为解决一系列新问题而思考和探索的广大编辑工作者。在此基础上,去组织编辑理论(包括编辑人才学)、编辑实务、编辑史三大研究,去推进业内外、境内外两重学术交流,去培养和造就青年编辑人才、新型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物三类重点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龙新民同志在昨天贺词中所要求的“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做出新的贡献”,才能像刘杲同志所说的,“使整个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更加结合实际,更加联系群众,更加富有生气,更加具有吸引力”,“取得更多理论创新的成果,得到更多编辑人员的关注和支持,更加显示中国编辑学研究的时代特色”。
要开拓新境界,必须开阔视野。要看到各个领域的编辑工作,看到各种载体的编辑工作,看到各类专业的编辑工作,看到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还要进一步扩大,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不能只就编辑工作自身来研究编辑工作,要从文化、经济、政治的结合中来研究。一定要关注经济,关注科技,关注改革开放。因为经济是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这些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也是我们工作的基本环境。不了解服务对象,怎么可能提供自觉的有效的服务?不熟悉环境,怎么可能适应环境、把握规律、掌握主动权?还要放眼世界,通过中外同业对比来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编辑工作。
要开拓新境界,必须加强学习。现在的情况确实是许多我们熟悉的东西快要闲起来了,许多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学习。中国编辑学会应该成为学习型团体。学会理事和骨干应该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成为学习的模范。
要开拓新境界,必须扩大联系和合作面,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拓展工作的新区段。例如,可以与作家协会、期刊协会合作,与总署培训中心合作,这些都是对方已经有表示的。还可以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部门合作,培训网络编辑、广播电视编辑乃至主持人,这也是有关部门、团体已经有所思考和联系的。上海编辑学会经常面向社会开展活动,社会反响很好,很值得我们学习。要更加重视开展与港澳地区、台湾地区编辑界以及世界各国编辑界的交流与合作。这项工作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中华文化和中国出版物走向世界,有利于博采世界编辑业之所长,要下功夫抓实抓好。
要开拓新境界,必须进一步增加工作的活跃度和有效性。
管理学认为,一个组织的价值,主要地是由这个组织的外部贡献决定的。如果一个组织很少开展工作,主要是自我服务,或者虽然开展工作但有效性不高,那么这个组织从根本上说可以取消。我们要通过各种工作,积极有效地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为新闻出版工作全局服务,为编辑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编辑人才的全面成长服务,在这三个服务过程中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因此获得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要增加活跃度,一方面要更充分地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另一方面必须有更多的积极分子。做一切事情都必须有积极分子。编辑学会最使人鼓舞的,就是在各部门、各单位、各地区都有一批有激情、有追求、有成绩的积极分子。但是数量和质量都还不够。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积极分子,特别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中坚分子涌现。学会要为众多积极分子脱颖而出和获得用武之地积极创造条件。
出版单位、高校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系、出版研究院所是编辑学和出版学研究的三大主力军。编辑学、出版学期刊是学术研究和交流的重要阵地。我们希望三支队伍和有关期刊都能够更加活跃,各展所长,并且紧密合作,形成互补优势和更强的整体合力。
我们特别希望加强与各地编辑学会的联系和合作,更希望各地编辑学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各地编辑学会的工作是中国编辑学会工作的基础。上海、湖北编辑学会的工作都相当活跃,上海编辑学会两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社团。建议各省区市可以了解和学习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没有成立编辑学会的省区市,建议早日研究成立事项;条件不够成熟的,建议抓紧创造。少数省编辑学会长期没有换届,建议早日酝酿,按照民政部规定和学会章程适时召开代表大会改选,不要错失了“十一五”这个编辑学会工作的黄金时期。这些建议供同志们参考。我们衷心祝愿各地编辑学会的工作更加活跃,更有成效。
许多同志提出,中国编辑学会工作要更好地体现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条件下大出版的格局,要反映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出版物等多种载体相互影响、集成发展的状况。还有同志提出,中国编辑学会要相应增设专业委员会并积极开展其活动。这些意见都很好。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些初步构想,会后将用各种方式进一步听取意见,并开展必要的调研。
三、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学科建设进步的不竭动力。研究新情况的后续措施就是创新。新问题需要新办法来解决,新工作需要新思路来推进。困惑、苦恼于数字化、网络化的冲击和转制改企带来的难题并不是坏事,因为那是突破和创新的前夜。中华民族是有伟大创新精神并因此对人类文明做出了特殊贡献的民族,作为造纸术和活字印刷两大出版技术的发明者,中华民族在出版业上的贡献尤其璀璨夺目。每一代人都应当以自己的不倦追求和独特创造来丰富民族文化宝库,服务当代,惠及后人。在新世纪新阶段,编辑学会一定要极大地振奋和激励创新精神,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方法。为此要提倡切磋和争鸣,要切实贯彻双百方针,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学术研究中还要特别注意尊重和反映少数人的意见。
四、人才
历史是群众创造的,而关键问题一般是人才解决的。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培养、真诚地为编辑人员服务是中国编辑学会的优良传统之一,要在新的阶段进一步发扬光大。
“以人为本”有三重涵义。第一层涵义是编辑学会乃至整个中国编辑界的全部工作应该以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更多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前面说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这里想再说一个观点:文化复兴必须以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作为条件,也应当以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作为标志。因此,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就是为文化建设服务,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这是中国编辑学会时刻要牢记的宗旨。
第二层涵义是编辑学会的各项工作要落实到编辑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上。编辑活动是编辑的活动。而编辑工作是一项崇高的、同时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是一项需要人才而且能够批量产生人才的工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组成部分的中国当代编辑工作尤其如此。中国编辑工作既与世界各国的编辑工作有共同点,又有很大特殊性。我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编辑事业是世界上编辑含量最高的编辑事业,也是奉献精神最强的编辑事业。中国编辑不仅是许多精神产品生产活动的组织者、扶植者、催生者,而且在从事编辑活动的过程中经常把自己的学识乃至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都无私地馈赠给了作者,他们帮助作品提升品质,达到出版水准,符合语法规范,使之适宜在大众中传播。他们站在作者的背后,把自己的劳动融化在作者的劳动中间而了无痕迹。在这方面,有许多感人的事迹。昨天宣读的中国作家协会的贺信就反映了许多作家的感受和体会。刘杲同志为《中国编辑》写的发刊词《我们是中国编辑》,用精辟的、饱含哲理和诗意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编辑的情怀、品格、能力和追求,值得每位编辑研读。出版业的发展呼唤着更多更强的编辑人才。基于当今各种媒体覆盖面的巨大扩展,编辑的水平可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民族素质,所以,编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至关紧要。我以为,中国编辑学会的业绩可以集中用“一个水准”、“一个进展”来评判,这就是在推动学科建设方面所达到的学术水准,在帮助编辑人才成长并获得施展聪明才智更好环境方面所取得的实际进展。
第三层涵义是编辑学会自身的工作也取决于人才。要在促进培育全国人才、编辑人才的过程中,使编辑学会中更多工作人员成长为人才。
现在,编辑工作孕育和产生人才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新的大师级的人物还没有被发现,学者型的出版家还没有批量产生,还缺少达到相当于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和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水平的行业代表性人物,青年编辑中的拔尖人物还为数不多。要把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作为两大基本建设来抓。为此学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在业内外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换选人用人机制。另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强培训和教育工作。这是这次会议讨论的热点之一,总署人教司已有若干指导性意见。工作的空间很大,要分类分步扎实推进。
我还想特别呼吁加强对编辑人才学的研究,要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和信息传播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编辑人才的特征、类别、才能结构、成才规律等一系列课题,使我们的培养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更加有效。
最后,简单说一下个人的心情。由于个人经历等方面原因,我对编辑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和深挚的感情,对学会同仁们的劳动和贡献一贯抱有特殊的敬意。得到同志们的认同和推举,我深为感动;能够参加中国编辑学会的工作,我觉得荣幸和高兴,同时也深感压力很大。希望大家对我加强帮助和监督,尤其希望并相信会一如既往地得到老同志的关心和指点,使我能够不断有所前进。
同志们!编辑学会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前辈们为我们树立了典范,组织和同仁为我们提供了平台,让我们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创出特色,求真务实、锲而不舍,像党中央要求的那样,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期大有作为,在新的起点上阔步前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前人的业绩。
(作者单位:中国编辑学会)
(责任编辑:鲍莉炜)
[1]